2024年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朝代宋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
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集》中。
参考资料:
1. 及在文言文中有几个意思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 文言文中,“去”有哪几个意思1、离去;离开。
《岳阳楼记》:“便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文:独自离开了国都,十分怀念家乡,但是又担心谗言和讥讽。
2、距;距离。
《五人墓碑记》:“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译文: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只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3、前往;到……去。
《孔雀东南飞》:“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译文:刘母对女儿说,你可以前往答应他。”
4、除去;去掉。
《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
译文: 可以除去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
5、舍去;舍弃。
《五蠹》:“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译文:舍去偃王的仁义,废弃子贡的机变,凭借徐国、鲁国自己的实力,用来抵抗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那末齐、楚两国的欲望不可能在徐、鲁两国得逞了。
3. 有几个文言文解释翻译 书种竹:子猷税地种竹,笑谓人曰:“何可一日无此君!”竹一虚中通外,岁寒弥坚,故昔人往往喜与把臂入林。余之爱竹,独爱其子孙玉立,参差捧笏而拱青云,龙翔凤舞,直有干霄之气。回视一切草丛花色,仅仅脂粉媚人,一遇风雨,阑珊狼藉,不复有持出草莽之志。今里中朱门弟子,皆此类也。吾愿以竹望之,庶有长进。盖花岁减,竹岁增;竹于世有实用,而花一容事人故耳。
翻译:子猷租了一块地种竹,笑着跟别人说:“那可一日无此君!(这位先生)”竹子嘛一里面虚心,外形通直。天气越冷越坚强,所以古人往往喜欢与它携手隐入山林。我之喜爱竹林,特别爱欢它的子孙亭亭玉立,高下参差,捧着笋箨而高拱入青云,龙翔凤舞,简直有冲凌霄汉的气势。回过头来一切草丛花色,只不过是搽脂抹粉的取媚于人而已,一旦遇到风雨,就会阑珊狼藉,不再有持出草莽的志向了。现在邻里中的朱门豪富弟子,都属这一类。我愿意以竹子的风格去期望他们,能够有所长进。因为花开一年一年减少,竹子却一年一年增多;竹子于世有实用,而花只是一眛迎合人的道理罢了。
4. 古文中 之有几个意思人之立志:虚词,无意义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
如:“之死矢靡它。”(《诗经?风?柏舟》)——到死发誓没有他心。
“项伯及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项伯于是连夜奔跑到沛公的军营里。“庄辛去之赵”,是说庄辛离开楚国到赵国去。
“之”作动词在古汉语中不很多,因而常借做代词。“之”做代词时,一般用作宾语,代人、事、处所,所代的对象大多出现在上下文中。
做代词“之”又分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 “之”作人称代词,可译作“他们”、“她们”、“它们”,作宾语。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放之山下,虎见之”(《黔之驴》);“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子晰,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左传?昭公元年》);“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孙膑兵法?见威王》)。从上面所举例中发现,“之”作人称代词时所代的人称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体交代。
这要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之”作指示代词,译为“此”、“这”、“那里”、“这样”、“这个”等,此时,“之”可作定语,也可作宾语。
如:“故为之说”(《捕蛇者说》);“之二蠢又何知”(《庄子?逍遥游》);“曰:否,以粟易之”(《孟子.许行》);“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十三章》);“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异哉,之歌者非常入也”(《吕氏春秋?举难》)。从上面例中看出,“之”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
w 由上看出,“之”作人称代词时,一般在动词之后。第二,作为人称代词的“之”要根据上下文仔细体会、灵活翻译,如“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词,它是泛指“知”的对象,即知识、道理等,可略而不译,也可根据上下文之意译为“知识或道理”。
第三,“之”活用为第一人称要译为“我”,如“幸来告语之”(《西门豹治邺》);“君将衰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等。 “之”作为虚词有四种用法: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
1.助词“之”的用法有五种情形:①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据情况灵活译出。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句中的“之”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领属关系,译为“的”。
②用在动词和他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可不译出。如“女罪之不恤,而又何清焉?”(《左传?昭公二年》)。
③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等状态。如:“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中三年》),可译为“不一会儿”。
④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不知东方之既白”(《东坡全集?赤壁赋》),可不译出。
⑤用在副词后面,谓语或主语结构的前面,表示语气的加强和语调的延长。 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2.“之”作连词,它不像“且、以、而、则”等连接谓语性词组或句子,构成联合关系,而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领属性或修饰的关系,在意义上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①连接定语和中心语。
如“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史记留侯世家》),连接名词定语“项籍”和名词中心语“头”。②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语结构转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短语。
不过,这种结构形成必须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谓语和表示时间的状语等情况。如“大哉,尧之为君!”(《孟子?滕文公上》),“尧之为君”本为主谓结构,中间插入连词“之”,使它转为定中结构,作形容词“大”的主语,这是个主谓倒置的句子,③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作用,但不宜认为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名词性的成分,因为它没有在句中担任主语、宾语等成分,而是作为一个分句用在加一个分句的前面,同它构成复句关系。
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深远”(《战国策?赵策四》),“之”字可不译出。 3.“之”作介词时,译作“于”,“对于”等。
这种情况下,“之“可用为状语或状语结构,不过少见。如“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礼记?大学》),作状语,可译为“人对于他所亲爱的就认识不清”。
4.“之”作语气词,常用在句末,多见于韵文中,表示一种咏叹的语气,同时还有凑足音节的作用。例如“神之听之,式谷以女”(《左传?小雅?小明》),“之”在这里语气词。
当然,“之”在古汉语中作语气词不多见。 综上所述,“之”在文言文中可归为中性词,既在实词中充当成分,作“代词”与“动词”,又在虚词中担任角色,作“连词”、“语气语”、“助词”、“介词”,因而,“之”归为中性词为好。
5. 文言文中“过”有几个意思文言文中“过”有6个意思,详解如下:
1、走过;经过。
《肴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译文:(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
2、时间过去。
《采草药》:“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
译文: 花期过去了再去采摘它,那么他的根就颜色灰暗。
3、经历;过程。
《苏武》:“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译文: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一道去(见汉朝使者),在夜晚见到了汉使,自己(把这些年的经历)全部加以陈述。
4、超过;胜过。
《齐桓晋文之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译文:古代的圣贤之人,之所以大大超过一般人的原因没有别的,善于把他所做的事情推广到别的事情上罢了。
5、过分;过于。
《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译文: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6、过失。
《肴之战》:“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译文:这是我的过失,大夫有什么罪呵!
6. 文言文中的 以 的意思有几个动词1.(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
本义:用) 2.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以,用也。
——《说文》以,用也。——《小尔雅》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纯以形式。
——蔡元培《图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
比喻达不到目的) 4.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5.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凭借;仗恃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韩非子》 7.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8.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9.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叶绍钧《倪焕之》名词:1.原因,缘故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2.无固定职业的人 以闲民。
——《拾雅》候疆候以。——《诗·周颂》3.以色列的简称。
如:阿以战争 介词1.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以刀劈狼。
——《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
——《论语》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以我酌油知之。
——宋· 欧阳修《归田录》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乡人子谒余。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柳宗元《断刑论》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余以乾隆。
——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从,自,由——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史记》 7.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
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连词1.为。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成以其小,劣之。
——《聊斋志异·促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以数谏故。
——《史记·陈涉世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
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和,而——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聊斋志异·促织》 5.则,那么——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宋· 苏洵《六国论》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
——《后汉书·列女传》 7.表目的或结果等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助词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2.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战国策》 4.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7. “所”在文言文里有哪些意思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
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1.原因,情由。
《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
’”《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 黄河 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
《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 苏洵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
《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 《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 种 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 吴 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到 潼关 接应。”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只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
《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
《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所作,所为。
《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为 注:“以,为也。”
“所”和“以”结合,构成“所以”这样一个粘连较紧的名词性短语,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和对象。后来成为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词。
它的具体意义和用法要看“以”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以”当“因”讲,“所以”就表示“……的缘故”或“……的原因”;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用……的方法”;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的人”、“……的根据”,等等。在文言文中应视具体语言环境灵活译出。
此外,“所以”用作连词,跟“是以”、“以是”、“以此”相同,可作“因此”解,这和现代汉语中连词“所以”的用法相同。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