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瓢和口误有什么区别
一、表达意思不同
1、嘴瓢:嘴瓢是说人的大脑跟不上嘴的速度,是说这个人嘴比较笨而且还会说胡话。
2、口误:因疏忽而说错话或念错字。
二、原因不同
1、嘴瓢:嘴瓢通常是由于说话人受到方言或者长时间重复说话导致的。
2、口误:口误通常是由于对事物的模糊认知,或者脑子跟不上语言速度所导致。
避免嘴瓢和口误的方法:
1、加强口腔控制训练法
播音吐字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清晰、圆润和富于变化。这就要求平时多进行挺软腭、打开牙关、适当收唇和吐字力度集中于中线的练习、绕口令等基本功训练。
加强口腔控制训练,能够使播音员、主持人在面对“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藏族代表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等人名、地名、称谓、难字、绕口的字时,能够从容淡定、准确无误地播报出来,而不会“卡壳”。
2、加强气息控制的训练法
呼吸方式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联合呼吸、丹田气等多种方式。播音创作中使用的是胸腹联合呼吸法,平时要加强呼吸肌的锻炼,增加吸气量和稳劲呼气的能力,学习补气的基本方法,根据稿件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偷气、抢气、就气的基本技巧。
古人的错别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
一、表达意思不同
1、错误:意为不正确,与正确答案及客观事实相反。
2、失误:指的是出现差错。
二、出处不同
1、错误:《旧唐书·褚遂良传》:“陛下失言。伏愿审思,无令错误也。”
2、失误:《汉书·梁平王刘襄传》:“更审考清问,著不然之效,定失误之法,而反命於下吏。”
三、特点不同
1、错误:错误往往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存在。
2、失误:失误往往是主观因素造成。
通假字是从现代人的用字习惯的角度说的,古人可不认为是什么错别字。当然有的字的确是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通假”字了。
民间普遍用通假字,以讹传讹,用惯了。现代官方审定标准用字时就从俗采纳通假字作为标准写法,而不采纳本字。比如“指挥”本字应该是“指麾”。“麾”是用来指麾军队调动的旗帜,转作动词,发号令。《三国演义》有“玄德麾军回身复杀”,就是用了本字。而民间长期写的“指挥”“挥军南下”的“挥”其实本来只有摆动舞动的意思,没有发号令的意思。
这种就是同音假借,就像“其”假借了簸箕形和箕的音,就像第二人称代词假借了“女”和“汝”,没有谁说这是错别字吧?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这个对于古人来说,只是异体字而已,哪算错别字?
避讳。古人最忌讳直呼自己父母的名字中的字,或直写自己父母名字中的字,借用其他字替代。所有的人都不能写当朝皇帝的名。——明明是为了避人名讳而写的字,有意为之,怎么能跟无意的错别字混为一谈?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秦记》以外的各国史记、巫医之外的古书几乎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读音,未记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这不还是异体字么~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这一条不就是上一条说的“背诵者只记读音,未记字形”?
错别字包括错字和别字。一般说通假,其实只是和别字有关。只有在字形规范统一之后,大家常常写作某个字,你非要写成另外一个字,那才能说通假,在此之前,既然没有正,又何来的别?所以通假字实际上是以今律古的做法,为了方便现代人去阅读文献、理解文献所提出来的概念,如果认为古人也这么想,那真就是想当然的了。
比如说早和蚤,早字晚出,在早字出现之前,古人只能假借跳蚤的蚤去记录早上的早,不是说古人放着好好的早字不用,非要去找个跳蚤去记录美好的早晨。现在说“蚤”通“早”,是从现在的用字习惯去说的,不是古人的习惯。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