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2024年外交学院真的很适合学习

一语惊醒梦中人5个月前 (06-26)阅读数 3#大学排名
文章标签真的很

外交学院的学习氛围整体还是非常浓郁的。我之前看过校刊的一篇采访,好多同学七点多就去教室自习,搞得我很是羞愧呀(希望能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回到学校当自习一员!!)我周围的同学也都非常好学,并不像之前传说的大学生活很少学习,直到期末抱佛脚那样哈哈哈。

我个人认为外交学院的学习生活比高中时候虽然相对轻松一点,但也不至于轻松太多,只是因为学习的内容更有针对性自己也更感兴趣,而且学习方式相比高中自由很多,不像高中每天都有要上交的作业,所以学习更有动力~

我们学校众所周知的就是小哈哈哈,每个班人数也很少,但也因此师生关系会比很多大学亲近很多。学校里的老师基本都是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博士,有的以前就在外交部工作,还有的之前在北大清华任教过。老师们人都非常好~对大家各方面都很关照,会很认真帮大家推荐学习资料,有时候真的像高中老师一样,不仅仅是做好自己这学期这门课的工作就一了了之了。比如寒假的时候很多老师都推荐了各方面的学习资料、书籍和寒假学习方法等等,是真的在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沿革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被赋予新的内容。做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承担起宏伟的历史任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分不开的。事实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

在决定民族命运的较量中,清华大学承担着不容推卸的重要任务。所有师生都必须树立一流意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奋发图强,争创一流。

一个学校的校徽是其内在精神和外在形象的具体展现,是学校形象识别系统中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元素。我国自19世纪末兴办新式学堂,办学模式主要是借鉴于欧美,同时也模仿欧美大学的校徽式样设计中国大学的校徽。应该说中国较早出现的校徽是北洋大学的校徽,时间大约在1913年-1928年间,此时期国民政府把她定名为国立北洋大学。校徽为盾形,并把“实事求是”的校训镌刻在校徽之上,但其在形制上模仿西方大学校徽是显而易见的。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次年请鲁迅设计校徽。鲁迅于1917年8月7日提交了校徽图样。鲁迅设计的圆形校徽,以篆书书写成的“北大”二字上下排列,笔锋圆润,结体紧凑,颇具对称之美,更于简洁古朴中见沉稳大气。并且,我们能从鲁迅的设计中读到中国文化的元素。

今天我们可以从北京清华大学的网站上,下载到清华大学的校徽图案。

在新竹清华大学的网站上,也可以得到与之相近的校徽图案。

现在的问题是清华校徽最初图案是何时并由谁设计的?是否与前面提到的两所大学的校徽有所联系?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末创办的清华学堂,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因为这个特别的出身,清华学堂有个英文校名“Tsinghua Imperial College”,用今天的习惯可译为“清华帝国学院”。学堂的创办者痛感国家内忧外患、积贫积弱,须以新式教育来救国,特为学堂制定“以培植全才,增进国力为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进入民国后,学堂改称学校,英文校名去掉“Imperial”一词。尽管仍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但周诒春校长提倡德、智、体“三育”并举,培植完全人格的办校方针。为此,学校定期聘请社会贤达、学者来校演讲。1914年11月5日,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梁启超以“君子”为题在清华学校礼堂(同方部)演讲,勉励清华学子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完全人格,要做“真君子”。他说:“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又说:“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他希望:“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自此之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以其所体现的中国人的民族精神而为清华学子铭记于心。

1916年秋,学校为增强学生体魄,锻炼尚武精神,组织成立兵操训练营,并聘请毕业于美国陆军学校的李寰伟先生为兵操营长兼教官。这是一个准军事化的组织,他把童子军之外的学生约200余人,全部编入兵操训练营,设有营、连、排建制。学校为兵操营定制了军服、军靴和操练枪,并建立军乐队。学生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列队演练时,军容之齐整,军号之嘹亮,可称是清华一景。但此时尚缺少一面军旗。1916年12月28日《清华周刊》的消息称:“兵操军旗式现已绘定。旗系紫色,中间置白色圆圈,内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圈下绘枪两支,亦系白色。光彩夺目,颇壮观瞻。”这条消息没有提军旗设计方案的征集过程,创意由来和设计者是谁,但圆圈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代表了清华的精神,以至后来成为清华的校训。1917年6月出版的《清华年刊》(TsinghuapperII)刊登了这面军旗。同时,军旗的圆圈图案还被单独刊印在1917年年刊的封面上。另外,这个圆形图案还出现在1918-1919年《清华周刊》总138-172各期的封面上。尽管《年刊》和《周刊》都没有对这个图案作任何文字说明,但由此可以判断,清华师生是多么看重这个图案。

1923年4月28日《清华周刊》为建校12周年出版纪念专号《清华生活》,发表梁治华(实秋)的长文《清华的环境》。在对大礼堂的内景介绍时该文称:“在台幕上边的墙上,雕着一个圆形的图像,里面写着几个隶书大字,这便是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一定想到,梁实秋所描述的“圆形的图像”,清华兵操营军旗、《1917年清华年刊》和《清华周刊》封面上的图案是一样的。1927年9月的《清华周刊》(总414期)封面所刊大礼堂的内景画可为佐证。

可以想见,这个图像应该是在1921年大礼堂投入使用时就已雕刻上了。梁实秋没有说那个图案是清华校徽。我们由此判断,在1923年,这个圆形图案还未被学校认定为校徽。

早在1914年,《清华年刊》就刊登了英文校歌(TSING HUA SONG)和校呼(COLLEGE YELLS)以及校旗色(COLORS)紫色和白色。但未找到有关清华校徽的记载。直到1926年,“11月25日校评议会议决:通过校徽之格式:圆形、斜十字”(《清华大学90年》)。该图案与上述1917年年刊封面图案相比只有细微差别。由此我们可以确定,1926年11月25日清华学校正式确定清华学校校徽。我们如何看这个十年之前就设计出来的校徽图案?尽管当时清华学校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受美国文化影响甚深,但这个图案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形制上,让我们联想到先秦的铜镜,西汉的瓦当。中心的五星,寓意光明和希望。中间的环由两个十字分成八部分,这两个十字或许能让人联想到辛亥革命纪念日之双十节;而在八个部分填上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中国文化传统与清华精神之所系。虽然,今天我们对校徽图案的设计者是谁已不可考,但他把如此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蕴含其中,令我们敬仰。

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称清华大学,9月正式定名“国立清华大学”。1928年11月末《清华周刊》(总第445期)目录页就印了一个国立清华大学校徽图案。但这个图案应该没有得到学校的批准,就是说在改办大学的初期,国立清华大学没有正式的校徽。

1932年3月《国立清华大学校刊》刊登启事,“查本校尚无一定校徽以资标识,兹特广征图案籍备参考”,向全校师生征求校徽图案。1934年6月1日《清华周刊》(第13-14期)向导专号刊登了清华大学校徽图案,其基本形制沿用至今。

今天北京清华大学的校徽,自本世纪之初开始使用。2003年12月学校以“清华老校徽图案”的名称申请注册教育服务类商标,并于2006年4月获得批准。这个校徽图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一方面代表了清华传统的形象标识,一方面体现了知识产权的内在价值。

学院创建于1954年

1954年2月25日,中共重庆市委,青年团西南工委同意成立重庆市团校。

1954年3月1日,市团校第一期团干部培训班开学。

1956 年4月10日,团市委向中共重庆市委及有关部门申请1957年上半年修建学员宿舍、教室、浴室、饭堂,购置 一批军体课设备及所需经费。

1958 年1月23日,关于市团校与市党校合并的问题,市委批示:“行政人员可以合并,教学人员不可以合并。

1962年8月1日,经市委研究,将市团校从市委党校分出,由歇台子迁至大坪原市委文化干校办公。

1963年12月,市委决定,市团校由大坪长江路270号迁至市中区枣子岚垭94号。

1971年11月23日,市革委政工组决定市团校撤销。

1979年下半年,市委作出关于恢复市团校,搬迁市党校的决定。

1980年10月10日,团市委发出《关于成立团校筹建临时领导小组的通知》。

1981年2月24日,市团校第6期团干部培训班开学,市委书记徐庆如等参加了培训班开学典礼暨市团校恢复大会。

1982年1月9日,市团校学员宿舍改建工程破土动工,工程建筑面积为2186平方米,于当年竣工验收。

1983年7月12日,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发出《关于转发重庆市团校招聘教学人员简章的通知》,团校先后在重庆日报、四川日报登报公开招聘,至1984年底,全校专职教师由7名增至31人,教职工总数达到80人。

1983年9月5日,市团校举行重庆市首届“共青团在职干部中文专修科”开学典礼。共青团中央发来专电祝贺。市委常委秦玉琴、副市长韦思琪到会祝贺并讲话。

1984年 3月8日,团中央第一书记王兆国同志到市团校视察,团省委书记杨崇汇、团市委书记王友伟陪同,王兆国等接见了团校全体教职工和大专班、轮训班的全体学员。

1984 年3月,市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同意拨款为市团校修建一幢教学图书大楼。该工程面积1958平方米,于1985年3月竣工。

1984年9月5日,市团校举行重庆市“共青团干部中文专修科”1984级开学典礼。市委常委秦玉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韦思琪等同志出席并讲话。

1984年11月1 日,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通知,经市委同意,重庆市团校为县级单位。

1984年11月7日,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廖伯康到市团校向团干部作关于学习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报告。

1985年2月18日,中共重庆市市级机关委员会发出《关于同意建立中共重庆市团校机关委员会的通知》。

1985年5月13日,市团校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举办“重庆市团校政工专业中专班”。

2024年外交学院真的很适合学习

1985年11月14日 市团校创办《重庆团校校刊》,后名《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学报1993年被评为全国青年干部院校系统优秀刊物。

1986年3月14日,中共四川省委同意共青团重庆市团校1986年秋季举办两年制的团干部政治专业大专班,纳入四川省党校系统的招生范围。

1986年9月8日,黄厚模同志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团校教师”称号。

1987 年1月12日,国家教育委员会[(87)教计字007号]发出《关于同意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试办的通知》。

1987年2月25日,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成立大会举行。市委书记廖伯康、副市长冯克熙,团中央、团省、市委领导及有关负责同志到会讲话。

1987年2月28日,市计委下达市团校干部中专班“政治思想工作”专业招生计划和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少年思想教育专业”,“青年思想教育专业”招生计划。

1987 年11月9日,团市委发出《关于建立中共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临时委员会、临时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通知》。

1987年12月23日,学院申报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符合讲师资格有15位同志,5位同志获得副教授职务任职资格。

1988年6月17日,应团中央邀请并安排,朝鲜金星劳动大学校长金植学等一行9人来重庆市团校参观了学校校园,并与师生进行了座谈。

1989年6月21日,四川省团校和重庆市团校联合承办的“全国第四届青年工作理论研讨会暨青年研究学会第一次代表会议”在重庆(省团校)召开。

1990年7月31日 ,市教委作出《关于职工高等学校办学评估工作的报告》,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办学水平合格。

1990年10月,重庆市军队转业干部办公室和学院联合举办“1990年重庆市军队转业干部行政管理专业培训班”。

1990年11月,经市教委批准,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被吸收当选为重庆市成人高教协会常务理事学校。

1991年7月4日,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批复,同意建立中共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

1991年8月30日,市园林局通知,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市级“园林式”单位命名验收合格。 1992年1月3日 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党员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学院党委、学院纪委。团市委书记、党组书记马儒沛同志等参加大会。

1992年5月20日,市教委代表国家教委对学院的治理整顿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认为我院“是一所合格的成人高等学校”。

1992年11月17日,市教委批复,同意学院增设“市场经济管理”和“经济法律(涉外)”两个专业,从1993年秋季开始招生。

1993年3月5日,市教委、市人事局联合发出通知,经研究并报市政府同意,决定从1993年起委托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试办地方学历大专班。

1993年12月15日,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刘鹏,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彭渝,由团市委书记马儒沛及团市委其他领导陪同来学院视察工作,祝贺建校四十周年。

1993 年12月19日,学院举行“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重庆市团校)建校四十周年庆祝大会”。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刘鹏致贺信,共青团中央干部教育领导小组发来贺电。市委副书记滕久明,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彭渝,团市委书记马儒沛亲临庆祝大会讲话。

1994年9月6日, 陈重愚、谢华均同志被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表彰为“重庆市党干校优秀教师”。

1995年3月22日,市教委主任叶贵本在团市委副书记周旬等陪同下来学院检查工作。

1995年6月2日,市委副书记滕久明和市委办公厅、市教委、团市委有关领导和负责同志来学院现场办公,研究了学院改革发展中的有关问题。

1995年9月2日,杨学熙同志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团校教师”称号。

1995年9月8日,王晓鸥同志获重庆市人民政府“教育巾帼奖”。

1996年11月28日,团中央全国“CRE行动”领导小组批复,同意在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建立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站(“CRE培训站”)。

1996年12月17日 市教委专家组代表国家教委对学院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评估验收,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评估结果为“合格学校”。

1997年7月,学院与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部、教育科学学院联合举办的“教育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开学。

1998年3月18日,学院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的部署,先后为下岗职工举办了“市场营销培训班”和“计算机文字录入培训班”。

1998年10月28 日,学院投资500多万元新建的培训楼竣工,该楼共8层,总建筑面积3487平方米。

1998年11月,学院被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团委授予“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称号。

1998年11月,周亚莉同志被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团市委授予“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称号。

1999年1月18日,学院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签定协议书,合作举办“应用社会学专业(社会经济发展与管理研究方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后又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合作举办 “行政管理专业(公共行政管理研究方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该类班连续举办过四期。

1999年2月3日,市教委发出通知,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现代文秘、旅游管理、市场营销3个专业被列入《教育部批准1999年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试点班的学校和专业名单》。

1999 年5月,我院被增选为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1999年9月10日,郑泽黎同志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团校教师”称号。

2000 年7月26日,由团中央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与中央团校联合举办的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专题研讨班在我院举行,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崔波、团中央青农部部长王晓东、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文等分别出席了开学典礼和结业典礼。

2001年3月16日,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李学举在团市委领导的陪同下视察学院,参加了我院网站的开通仪式,并亲手点击联通学院网站与互联网。

2001年8月30日,学院发出《关于成立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术委员会的通知》。

2001年9月,学院发出《关于成立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学部领导小组的通知》和《关于成立渝州大学高职学院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学部领导小组的通知》,并于同月先后举行了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学部和渝州大学高职学院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学部开学典礼。

2001年10月30日,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发出《关于下达重庆市“十五”社科规划暨2001年度立项项目的通知》,学院有4个项目立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

2002 年1月,学院被团市委评为直属单位目标考核一等奖。 2002年春 学院投资60余万元改建的校园中心广场、球场、大校门等落成。

2002年3月 20日,市团委发出《编纂方案》,市团校有关领导和教师参加编纂组工作,至2003年7月,编纂组先后完成了《重庆青年运动大事记》(1919-2001)和《重庆市地方志·群团志·共青团篇》(1919-1985)的编纂,编写了《光辉的历程-重庆共青团简史》。

2002 年3月,中共渝中区委、区人民政府授予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文明单位”称号。2003年3月18日,学院被渝中区委、区人民政府授予“区级最佳文明单位”称号。

2002 年4月10日,“全国团校后勤工作会第七次会议暨全国十五省市青年院(校)后勤工作研讨会”在我院召开。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文等到会并讲话。 2002年5月4日 孟东方同志被评选为第二届“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受到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人事局、团市委、市青年联合会表彰。

2002 年6月5日,学院党委决定,成立学院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进行人事制度改革。

2002年6月13日,尹季田同志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先进个人”称号,陶晓明同志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团校优秀教师”称号。

2002年6月13 日,学院党委通知,决定成立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青少年研究所。

2002年7月20日 ,共青团中央2002-2003重点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中国青年”课题协作会在市团校召开。

2002年7月,团中央“全国团校建设暨培训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重庆市团校的培训工作经验材料在会上作了交流。

2002年底,学院已投入150多万元建立了3个多媒体机房,购置了P3、P4以上的电脑260多台,建立了4个远程多媒体网络教室,1个标准语音室(48座),建成了校园网,开通了宽带网。

2003年1月,重庆市教委专家组来学院检查评估重庆大学网络学院青干院教学部的教学工作、重庆工商大学分别对重庆工商大学高职学院青干院教学部和重庆工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青干院教学点进行教学评估,均获好评。

2003年1月,学院投资200多万元将原大礼堂改建为多媒体式的学术报告厅。

2003年4月 21日,孟东方同志第一作者的专著《新世纪大学生学会论》获市政府颁发的“重庆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王红阳同志第三作者的《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分析与中国西部开发的对策研究》(研究报告)获市政府颁发的“重庆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003年7月14日, 团市委在我院学术报告厅举行“重庆市大规模培训团干部启动仪式暨团干部信息化知识首场专题讲座”。

2003年9月9日, 重庆工商大学高职学院青干院教学部2003级开学典礼举行,团市委书记吴康明,重庆工商大学党委书记周希贤、校长王崇举、副校长朱淑芳等参加典礼并讲话。

2003年11月2日 ,全国团校系统第六次马列主义理论与教学研讨会在我院召开,来自20余所团校的42位学者出席会议。

2003年12月, 学院再次获得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授予的“园林式单位”称号。

2004年1月12日, 学院获得团市委颁发的“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奖。

2004 年3月12日, 学院在重庆市成人高教协会第五届一次会议上继任副理事长单位。

2004年3月, 经中共重庆市委常委会审定,重庆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同意,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重庆市团校)机构规格由处级升格为副局级。

2004年4月12 日,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张晓兰在重庆团市委书记吴康明等领导的陪同下视察我院工作,并祝贺团校建校五十周年。

2004年4月14日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赵勇在重庆团市委书记吴康明等领导的陪同下视察我院工作,并祝贺团校建校五十周年。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