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内阁制度与西方有什么不同~~
不一样。
最显著的一点:西方的君主是“统而不治”,是虚位元首;而中国的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实权元首。
内阁的权力来源不同:西方的内阁产生于议会,由议会赋予权力,对议会负责;而在中国,内阁权力源于皇帝的任免,直接向皇帝负责。
内阁责任制度:西方内阁实行总理大臣(即首相)责任制,内阁成员听命于总理大臣;在中国,内阁就是六部的尚书组成,各尚书在官衔上是平等的,都是一品大员,直接对皇帝负责。
虽然都叫内阁,两者性质和权力却有天壤之别,简单点就是一个是皇帝的秘书组织,另一个则是国家的实际行政权力机构。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中书省和门下省也一并取消,六部直接向皇帝汇报。但一个庞大的帝国,每天的奏折数量肯定不少,皇帝一人长期处理这些工作也不现实。
于是开始在翰林院设置大学士,这些大学士组成明朝的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永乐年间主要向皇帝提供建议,批复还是由皇帝亲笔。仁宗以后,大学士开始将批复附在奏折中,皇帝同意则朱批下发,不同意就驳回修改。对于朝廷诏令也是如此,开始由皇帝亲笔撰写,渐渐的变成大学士草拟,报皇帝批准下发。
明朝内阁承担了大量工作,与皇帝的联系也非常紧密,但最终意见还需皇帝准许,内阁大学士也成了高于文武百官的存在,比如我们熟悉的明成祖时的解缙,仁宗时候的?三杨?杨溥、杨士奇和杨荣。
西方国家的内阁则完全不同,一般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才会有的,比如英国、日本等。伊丽莎白女王是英国的象征,但她不具有行政权力,通过议会选举产生的内阁才是事实上的行政机构。
内阁首相的权力甚至高过国王,是国家的实际***。另外内政大臣、财政大臣、外交大臣等,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实际负责人,统领属下部门开展工作,要对国家和百姓负责。内阁中的政令发布,也是交由议会审理,而无需女王批准。
以上便是明朝内阁和西方国家内阁的区别,明朝内阁实际作用跟西方国家内阁完全不能比。
虽然都叫内阁,但差别是很大的。
一、制度设计的目的不同。明朝的内阁目的是废除相权之后,进一步强化君权。西方国家的内阁刚好相反,目的是限制君主权力,带有浓厚的民主色彩。
二、内阁成员产生方式不同。明朝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西方内阁成员由议会选举首相,首相提名产生。
三、职权不同。明朝内阁实际上是执行皇帝意志的秘书机构。西方国家的内阁代表议会行使国家权力,是三权分立的产物。
四、行使权力的程序不同。明朝内阁决定的事必须要经过皇帝的同意才有效。西方内阁决定的事,议会表决大多数能通过即可,不必完全经过君主的同意。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