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候是什么官
“伯”与“候”两字联用是错误的,两者是不同的爵位。
史书上记载商代的封号有“王、候、伯、子、男”,后世发展为“公、候、伯、子、男”五品爵位。比如姬昌,当时应该谓呼他西伯,最多加上个“昌”字,而不是西伯候姬昌。
还有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宗皇太极封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扩展资料
中国自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伯爵的制度,伯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三等。
秦、汉朝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内没有伯爵。唐朝设县伯爵,宋朝、明朝有伯爵。清朝有伯爵,分三等。
曹操废二十等爵、武功爵等所谓赐爵。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王爵至男爵皆有国号、封地,县侯以下无封地而有租税。九等爵之外,曹操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作为赐爵保留,仍无封、无食。
魏制:皇子封王,王之庶子封乡公,嗣王(非始封王者)之庶子封乡侯,公之庶子封亭伯;王国大者郡、小者县。
百度百科-伯爵
百度百科-古代官位等级
战国时期和春秋时期,大夫和诸侯国国君关系的区别,和变化。
公侯伯爵等级是:
侯爵:分四等,一等候兼一云骑尉,一等候、二等侯、三等侯。
伯爵:分四等,一等伯兼一云骑尉,一等伯、二等伯、三等伯。
较小的诸侯国的国君一般为侯爵,如曾侯、蔡侯、虞侯等等。侯爵朝见天子,需手持玉器信圭,以此提醒“侯”应该尊重天子,谨慎从事。
伯爵的“伯”意为率百姓顺应天时耕作的长者,或为治理封地辅佐天子。再小一些的诸侯国国君一般为伯爵,如井伯、荣伯、单伯等等。“伯”朝见天子手执玉器躬圭,寓意着绝对服从天子。
公爵和侯爵还有伯爵的区别:
一、等级不同
1、公爵:封号是贵族中的第一等级。
2、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
3、伯爵:是贵族的第三等级。
二、职位不同
1、公爵:封号是给与那些部落的首领。
2、侯爵:一词本身的含义主要指边防长官,一般“侯爵”是管理与控制数个郡的贵族,很多势力强大的“侯爵”完全可以与“公爵”抗衡。
3、伯爵:在加洛林王朝时期,伯爵指的是地方的行政长官,大致相当郡长,一般由国王任命当地的豪强担任。
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具体分界点我还不是很清楚,姑且从秦朝所在的战国时期为分界吧,战国之前,当朝君主也就是周天子,他的下面分封为各个诸侯国,这些小的诸侯国国主每年都要向周天子进贡,问候等等,周天子一声令下,各诸侯国必须服从,这时期诸侯国国主的称呼为什么公,什么伯,如齐桓公,鲁庄公等等。这些诸侯国的国主下属为卿和大夫。无论是诸侯,还是卿,大夫等。他们都是采用分封制,周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奴隶。前三者是通过分封土地而成为当地的统治者。到了战国时期形式就基本改变了,各诸侯国的国主基本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中了,有点礼貌的国主每年也就是向周天子请个安,问个好什么的,脾气大的国主干脆自己称王,比如齐襄王,赵某王,燕某王等等。当然后者这些王把前者有礼貌的肯定是干掉了。通过诸侯国国主的称呼,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状况是:周天子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