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2024年蚊子是如何追踪到我们的?

小肉包3个月前 (06-27)阅读数 3#大学排名
文章标签蚊子

蚊子,动物中人类第一杀手

2024年蚊子是如何追踪到我们的?

夏秋季节,最是扰动人们尽享温暖的非蚊子莫属。

研究已知,并非所有蚊子都会叮咬人类,仅有交配后的雌蚊为了孕育受精卵而“必须”从人类和其他动物血液“借用”某种特定蛋白质。

被蚊子叮咬,除了“象蚊子咬一口”样的少许刺痛,还可以导致局部炎症和过敏反应。为了持续吸取血液,蚊子可以向人体内释放防止血液凝固的蛋白酶。这些蛋白质作为抗原可以刺激人类免疫系统产生炎症反应,导致局部充血、红肿、发热、瘙痒;在少数敏感个体甚至可以触发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如最近在网络热传的山西省运城市的张先生,被蚊子咬一口后整个脸肿成了球状,就是严重全身过敏的例子。

蚊子携带的致病细菌也可以引起局部感染性炎症。

更严重的是,在某些传染病疫区,蚊子还携带和传播一些传染性疾病,包括疟疾、登革热、黄热病、西尼罗河病毒等,造成无数人的死亡,是所有动物中人类的第一杀手。其中疟疾和革登热是蚊子传播的对人类造成重大危害的主要传染病,尤其是疟疾,危害尤烈。

虽然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使得人类“抗疟”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2000年以来,疟疾死亡率在全球下降了42%。但是,截至2012年,疟疾仍在全世界97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全年约发生2.07亿例疟疾。在非洲疟疾仍然是最致命的疾病之一,全年造成超过60万例死亡,其中大多数是5岁以下儿童,平均每60秒有一个孩子被杀死。

因此,防治蚊虫仍是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成功的方略离不开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作为基础。

有的人为何更吸引蚊子?

长期以来,人们观察到,有的人会被蚊群层层包围,身边的另外一些人却少“蚊”问津。美国的一项研究中甚至量化地观察到,约20%的人相对于其他80%幸运儿而言更吸引蚊子叮咬。

其中的原因是多层次多因素的,概括起来,依蚊子感受器官和途径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嗅觉生物信息素途径

在人类语言已经称为最主要的交流工具和方法,而多数生物之间的交流更多依赖于非语言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依赖释放和感受一些具有挥发性和特殊气味的化学物质,也称为生物信息素。人体可以产生约500种挥发性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以通过外界风向、人体移动和呼吸气流形成羽毛样小的气流(羽流)被蚊子感受到。目前已经被研究所涉及到的具体物质多达十几种,支持的研究证据等级也存在较大差别。

1.二氧化碳:研究发现,蚊子的下颚器通过受体可以感受到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形成的羽流,甚至可以在高达50米的距离之外就可以检测的到。二氧化碳不具有特异性,但是运动、高大的体形等个体因素可以通过代谢率、呼吸频率和深度影响呼出二氧化碳的羽流,形成对于蚊子不同的吸引力。

2.汗液:人体汗液中含有多种挥发性化学物质,可以吸引蚊子的注意力,有的是体表细菌分解汗液中的化合物产生,有的是汗腺直接分泌的结果。其中乳酸、尿酸和辛烯醇等物质已经被纳入研究。因此,遗传、运动等都影响蚊子的吸引力。

3.血型:上世纪70年代,基于大量人口调查研究,发现不同血型的人可能通过释放不同一些分泌物质对蚊子产生不同吸引。其中,O型血对蚊子的吸引力2倍于A型人群,而B型血介于两者之间。但是,缺乏更进一步证据支持。

4.孕妇:有研究发现,孕妇对于作为非洲主要疟疾媒介的冈比亚按蚊的吸引里更强,大概与孕妇具有更高的代谢率、更高的体表温度和排放更多信息性化学物质相关。

5.体形:高大和肥胖者更吸引蚊子的光顾,原因可能是他们具有更大的表面面积和二氧化碳呼出量。

6.饮食:主要是源自一些轶闻传说,认为摄入大蒜、维生素B和啤酒具有驱蚊效应。但是,双盲试验表明,摄入大蒜和B族维生素对于蚊子的吸引力没有影响。至于,啤酒,与传言相反,不仅不具有驱蚊作用,还增加对蚊子的吸引,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7.遗传:多数相关影响因素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是,遗传的影响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一些基于人群的调查性研究也看出些许端倪。最近的一项双胞胎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证据支持。

英国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 Y型管嗅觉仪,用来检测了18对同卵双胞胎和19对异卵双胞胎姐妹皮肤散发出的挥发性物质对于蚊子吸引力的差异,发现双胞胎个体散发的挥发物显示对于蚊子不同吸引性的高度相关联性,而异卵双胞胎间相关性显著较低。充分说明遗传因素在个体对于蚊子吸引力的影响。

二、视觉途径

在相对近距离,视力可及范围内,蚊子通过视觉途径更趋近于攻击黑色物质。因此,防蚊最好是穿着浅色,如白色或粉彩长袖衣服,避免黑色和深蓝色短袖衣服。

三、温度感受途径

在更近的距离,蚊子可以通过温度感受系统感知并最终能够锁定具有发热和湿润(温血动物特征)特征的物体。

蚊子是如何追踪到我们的?

无论是使用各种驱蚊剂,还是穿着长袖长裤衣服的严防死守,人们尤其是那些对于蚊子具有高度吸引力的个体,最终总是难逃蚊子的肆虐。蚊子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

近日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的、来自华盛顿大学和加州技术研究所一项研究给我们形象的演示了蚊子是如何利用“闻、望、触”三维跟踪系统追踪到我们的。

实验中,研究人员设计一个特殊的风洞系统,可以向系统内释放模拟人体散发出来的CO2、其他气味和体热羽流,并在地板上设置几块蚊子视觉敏感的黑色斑块,通过观察蚊子在不同距离、遇到不同的信息刺激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变化,显示了蚊子是如何通过嗅觉、视觉和温热遥感感受、区分宿主信息,并最终成功锁定和“登陆”宿主的,如下图所示:

蚊子追踪远距离目标首先依赖的是灵敏的嗅觉。它们在10米甚至50米以外(先前的研究)就能够感受到人或者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形成的羽(毛状气)流,并直线飞扑向其来源。

在飞翔过程中一旦失去二氧化碳羽流信息,蚊子则转为“无头苍蝇式的”折线逡巡,一旦再次捕捉到这种信号则重新直线飞向目标。

接近目标达到视力可及的距离,蚊子开始起用眼睛来寻找目标(对于黑色物体敏感),从而可以更加近距离的接近目标,直到可以感受到宿主作为生命体的其他信息,包括温度、湿润度和皮肤散发的气味。如果发现目标不具备这些条件,并非自己追踪的真正目标,就会放弃并开始通过感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羽流来寻找下一个目标。

最终,蚊子追踪到所要寻找的生命体宿主,锁定目标后降落并将自己的口吻刺入宿主皮肤,开始美餐。

由于蚊子需要吸食一定量血液才能获取所需要的蛋白质,因此需要持续吸血足够长的时间。期间如果被发现和驱赶,蚊子会警觉地飞离,但由于你已经被锁定,它会持续围绕你飞翔寻找下一次攻击机会。

同时,蚊子为了防止吸血过程中宿主血液凝固而不能吸取到足够血液,蚊子还会向宿主释放一种具有抗凝血功能的蛋白酶。这种具有异体抗原性的蛋白酶能引发宿主过敏反应,这就是我们被叮咬后会局部会瘙痒,甚至发生全身过敏反应的原因。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提高了对于蚊子的习性及其“追踪技术”的认识,有利于开发更有效的防蚊和灭蚊药物或其他技术。

基因组岛(genomic island)是一类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大片段DNA的总称,常可发生水平转移,细菌可经过接合、转导、转化等方式获得基因组岛。

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研究者在不同种群的混合区域研究后发现,不同种群仍然能够杂交,这意味着即便某些基因组已经开始发生变异,但基因仍然能够流动。2001年,芝加哥大学的Chung-I Wu提出假说,认为新物种的形成是通过不同片段的基因组逐步改变而完成的。也就是说,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体内的某些基因组发生变异的同时,其他部分的基因组仍然能够相互融合和协调。他表示,即便是微小差异也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例如适应新环境或挑选伴侣。但直到Hahn对比了两种类型的冈比亚按蚊之后,该观点才获得了研究者的认可。

Hahn与同事发现的3座“基因组岛”实际上是两类冈比亚按蚊身上差别最大的3组DNA。不久之后,圣母大学疟疾研究者Nora Besansky针对蚊子的基因组开展了研究。在研究中,她也发现了差别化的基因组,并使用名为遗传固定指数(FST)的统计工具对相关区域进行了鉴定。该方法旨在将特定种群的DNA差异比例与整个物种的DNA差异比例作对比。

2008年,一项针对两个豌豆蚜虫种群的研究揭示了“基因组岛”与基因差异选择的关系。两个豌豆蚜虫种群一个栖息在红三叶草上,另一个栖息在紫花苜蓿上,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进化生物学家Sara Via通过培育和DNA映射技术确定了两种蚜虫特殊的基因区域,该区域的基因能够帮助蚜虫适应不同的食物来源,并且这些基因位于高遗传固定指数区域。

这是“基因组岛”存在的证明。爱达荷大学进化生物学家Luke Harmon表示,“基因组岛”理论被很多人认为是能够完美解释生态物种形成的理论,这部分要归功于形象的比喻:水流代表着基因组的流动,而“基因组岛”则像大海中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岛屿,当水流流过岛屿时被陆地阻断和分流。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岛屿会不断扩张,直到完全阻断水流,基因组完全无法再实现流动,新物种由此诞生。岛屿之所以能够不断扩展是因为有利基因会不断地被复制,其他对个体有利的基因突变也会加入进来,使得岛屿保持延展,长此以往,更多的“基因组岛”亦会生成。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