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六义指什么
《诗经》中的六义指的是风、雅、颂和赋、比、兴。
风、雅、颂代表的是《诗经》中的三个篇目。
春秋时代孔老夫子在对《诗经》编定的过程中,把诗经分成了三大类,每一类取了一个名字,第一类风、第二类雅、第三类颂,这三大类也就变成了三个篇目,形成了《诗经》的目录。
风,指的是国风。《诗经》中的三百一十一首诗中,除去六首没有内容的作品外,其余的三百零五首诗歌,有一百一五首都是来自于十五个诸侯国的诗歌,也称为十五国风。雅是来自于贵族的诗歌,具有风雅和优雅的特质。颂,是赞美祖先的。
通俗理解可这样认为“风”是唱给老百姓听的,“雅”是唱给贵族听得,“颂”是唱给“鬼”听的。在古代“鬼”字不是贬义词,它代表的是过世的先人。
赋、比、兴指的是《诗经》中所应用的修辞手法。
今天我们在文学作品中看到的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源头就来自于《诗经》。
简单解释,”赋“类似于现在的排比,只是古人的排比相对简单没有现在的华丽,但也不乏其魅力。
“比”就是比喻,把一个复杂的事物用打比方的句子,使人知晓。
”兴“,类似于”比“,是《诗经》中最重要的一种修辞手法,就是在表达真正想要表达的话题之前,先用一个影子暗示,也称作起兴。
比如,“已经下了三天的雨了,这三天我没有一天不在想你。”这句话真正要说的是思念,因为雨丝代表的是情丝,用下雨引出思念。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兴,在《诗经》中比比皆是。
六义指的是什么?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三个指《诗经》的体式,赋、比、兴三个指《诗经》的表现手法,它们对后世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也被后世诗歌所继承。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而划分的,风就是十五国风,是各地的音乐曲调,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桧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豳风、陈风、曹风十五部分,共一百六十篇。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朝廷正乐,共一百零五篇,其中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个部分,分别有三十一篇、四篇、五篇,为郊庙祭祀之乐。赋、比、兴作为《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比是打比方,拿一件事物来比拟另一件事物;兴是诗歌在音乐上的起调或用来引起主题的景物或象征物,它们的表现手法是不同的。
《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分别为31、4、5篇。
扩展资料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
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
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