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南京农业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百年历史,孕育名校南农,更是走出了无数名人。名人数不胜数,提起南农便是我心中的自豪与骄傲,我来列选其中两位简单介绍一下吧。
1.? 农业微生物学开创者之一樊庆笙教授
樊庆笙教授任职时,我们南农当时称为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他在校任助教,担任植物学和分类学的教学工作。中这位和蔼可亲的爷爷,就是我们的樊教授,是他用自己几十年来兢兢业业的辛苦劳作,不畏封建斗争,尽己之能走出“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之路。
时光穿梭,如今的我们在南京农业大学享受着前辈老师以及数位校友们留下来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与研究结果,樊教授留下来的无数的研究成果更不会随着时间而褪色,他率先进行了中国青霉素生产试验的研究,为我国生产青霉素药品更是做出了莫大贡献,被称为青霉素之父的樊教授,怎能不让身处南农的我们为之自豪呢?共生固氮菌的研究,更是为我国微生物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后盾,未来的发展之路,更需我们齐心协力!
2. ?小麦专家金善宝
图中这位手拿眼镜仔细阅读的先生,就是曾经任职南农老师的金善宝先生,这张图或许也是他一生的缩影,为了科研为了祖国就要兢兢业业,以谨慎认真的态度达成一生成就。他用一生热忱,奉献于我国小麦事业的发展,小麦科学的发展与成就与金善宝三个字更是紧紧融为一体。身为南农人的我们,刚入学时便可拥有考入“金善宝实验班”的机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班级,更是孕育出了无数优秀的南农学子,延续着金老先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为祖国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感谢南农的存在孕育了如此多的名人为我们如今的丰衣足食而奉献,感谢南农的科学家们全心为国,希望我们可以将接力棒延续,不断创造南农的奇迹。谢谢您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够有所帮助!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是甘肃农业大学畜牧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该学科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国内招收研究生,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被列为甘肃省重点学科,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被批准为“农业部重点学科”。
该学科点拥有教师22人,教授12人,副教授7人,其它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3人。学科点负责人为博士生导师吴建平教授,现为中美草地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世界银行中国西部草地项目高级顾问,德国牦牛、骆驼基金会常务理事,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绵、山羊、奶牛遗传育种、基因工程、分子遗传学和动物生产体系等领域的研究。
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动物遗传学理论与应用;动物繁殖技术;动物育种理论与技术。学科点针对中国西北畜禽资源优势,特别是青藏高原上的畜种优势,积极组织科学研究和开展生产实践探索,在反刍动物(绵羊、山羊、奶牛)遗传、繁育及生产体系、特种动物(牦牛、藏獒、野骆驼等)遗传资源保存与利用及猪品种选育和配套系生产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先进,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本学科主要开设了基因工程原理及实验技术、数量与群体遗传学、现代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原理与技术、专业外语、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Seminar等学位课程,在近五年内,共培养出博士16人,硕士50余人。
完成、承担国内各类科研课题40余个,科研经费年均200万元;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与加拿大、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科研机构正在合作的项目四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5篇。主编、参编了《羊生产学》、《动物繁殖学》,《基因工程与应用》、《动物遗传学》、《中国现代养羊》、《种草养羊技术》、《中国羊百科全书》等教材和专著11部。
该学科已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与教学成果奖近20余项,许多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畜牧学
畜牧学一级学科于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6个二级学科,即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生产系统与工程、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草业科学、动物食品营养与工程。畜牧学一级学科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点为农业部和甘肃省重点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学院具有农业推广(牧业)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院为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继续教育基地和甘肃省饲料工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评基地。
动物营养学与生产学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与生产学重点学科是在原动物营养学、饲料科学和动物生产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1961开始招收研究生,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科授权。本学科1998年被批准列为甘肃省1998~2001年重点扶持学科。2001年11月接受并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评估;此后,学科点就自身存在的差距,着力克服与改进。2002年被批准为甘肃省重点学科,2006年再次被批准为甘肃省重点学科。本学科在杨诗兴、彭大惠、张松荫、崔玉溪、赵有璋、刘孟洲、郝正里等学术大师的带领下,形成了深厚的学术积淀,积累了丰富的培养研究生经验,具有较好的办学基础,从一开始就形成良好的学风和逐步建立了较好的培养模式。
1.研究方向
在稳固原有动物营养生理与产品品质调控(研究消化道结构与功能、营养与免疫、营养与性状表达及其调控机制,分析主要经济性状发育、表达和调控的相关网络)、饲草料资源的开发利用(评定饲草料的营养价值,研究饲料营养价值的变异、组合效应、配方技术管理与配合饲料品质控制技术以及提高饲料利用效率的营养与加工技术)及动物营养(主要研究动物的营养规律与营养需要量,营养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拓展形成了具有西北地区特色的现代家禽生产(主要研究家禽生产、管理与环境控制的关键技术及新工艺、新模式,研究禽肉、蛋产品品质的营养调控和遗传控制)和牛、羊生产系统(以西北地区优势畜种—绵羊、山羊、牦牛等草食动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其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品种选育与良种化技术、草原放牧生产系统、动物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等领域研究工作,为草食动物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两个新的研究方向。
2.师资队伍
截止2010年,已在学科点内建成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有教授5人,兼职教授(研究员)7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博士学位获得者4人,硕士学位获得者14人,在读博士7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94.74%。
3.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
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适当扩大招生规模。2006~2010年共招收博士30名,硕士96名,毕业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76名,博士发表SCI论文8篇,发表其他文章12篇,硕士发表文章51篇。2006~2010年共举办国内学术会议11次,参会人数1605人,共有25人次参加国内各类学术会议15次。
4.科学研究
以草食动物研究为特色和重点,以动物营养生理与产品品质调控为基础研究主攻方向,以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的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领域,着力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能力。2006~2010年共申请到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厅局级项目5项,横向经费68万元,科研经费共计1438万元。年平均用于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经费达287.6万元,近5年已获省级奖励2项,厅局级奖励1项,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1篇,取得发明专利4项,发表SCI论文9篇,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发表论文17篇,其他论文115篇,鉴定项目7项。
学科点加强与公司之间的科研合作,先后与英国丹尼斯克、陇原中天、兰州博亚、民勤种羊场和永昌种羊场等多家公司和养殖场进行科研项目合作,承担1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饲用酶制剂和精油饲用效果评价,丹尼斯克动物营养),2010年丹尼斯克动物营养公司在学科点设立“甘肃农业大学丹尼斯克动物营养研究生奖学金”。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