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2024年谁能详细介绍一下国学大师南怀瑾极其思想?

乐乐7个月前 (07-10)阅读数 5#大学排名
文章标签谁能

南怀瑾(1918—),浙江温州乐清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修行经历、渊博的学识、通达的智慧和卓著的事功而享誉海内外。其幼年接受私塾教育,后遍读诸子百家,旁及文学诗词、书法医药、易经天文等。一九三七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浙江国术馆,获武术教官资格。抗战之初,南怀瑾年方弱冠,统驭戍卒,在川、康、滇边境,垦殖戍边。后不久,执教于中央军校,同时竹杖芒鞋,遍访高人隐士,遇当时禅门之名宿袁焕仙老居士于青城山灵岩寺。后经过袁焕仙的逼拶勘验、禅门大德虚云老和尚的印证、峨嵋山大坪寺闭关三年的苦修,以及对密宗各派上师的参访,南怀瑾于心性之体用终得圆融自在,达到了精神心灵的真实升华。

南先生以见地、修证与行愿三大纲要来统贯全部佛法修证的理与事,且根据“体实非二,用固不一”观点,将大小乘各宗各派乃至外道宗派的教理和修证,都融入修证的三纲要之中,形成一兼容并包的佛学思想体系。下分三部分略作介绍,限于智识及学历,对南先生思想的曲解在所难免,望方家指正。

一、事与理圆融无碍

中国佛教至唐代玄奘广译佛典,整个佛教界研习教理之风盛行,致使一般佛子寻行数墨,皓首穷经,终生困于义理,泛海而忘归,迷途而不返,于佛法修证,无半分相应。唐代中期以后,禅宗自南至北大行于世。禅宗自称“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正是针对此种流弊而起的革命。宗下诸师多呵斥研习教理者,因为禅宗首重事人,以修证为上。若修行事至,自然能达理事圆通之境。

然而,后世参禅直求修证的人,多在意根下立定足根,于行证并不肯深入,却又不肯印证,得少为足,便以为是,自鸣为高。而一般研习教理而识见粗浅者,自己对教理未加修证体认,便说禅宗的明心见性是邪说。两方各执一端,割裂了理与事的关系,都犯了莫大的错误。及至当代,信仰佛教的僧俗四众,亦多有人以修行相标榜,自是非他,尤其对一般佛教学者,自感佛法在他们一边,而佛教学者则以修行的真实证明相发难。其结果是造成学、教两界的隔阂,对佛教的未来发展至为不利。南怀瑾先生对佛法之理与事的基本看法对于各种偏执之见具有消解的作用。

南先生以为,一切宗教、哲学、乃至科学等,其最高目的,都是为了追求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但真理必须是绝对的,真实不虚的,并且是可以由智慧而寻思求证得到的。[1]佛学就是这样的真理。凡是佛学理论,有此理,就一定有此事,是事理合一的。[2]佛家所说的形而上和万有世间的一切认识与本体论,都可以从人人身心性命上去实验证得,并且可以拿得出证据,不只是一种思想论辩。[3]故南怀瑾经常强调,佛法实乃超科学、哲学之一大实验事。

既云实验,须有方法。佛法教人,由凡夫而至成佛,以教、理、行、果为其一定次第。教须由多闻而坚此信,理须由思而解,行果须由修慧而证得。[4]故学佛行人,应取知行合一,努力修证。而其入门方法,各宗虽有不同,“要皆以择善而固执,由一门而深人,莫非以定为柱杖,理人于事为梯航也。”[5]

然而,佛教高深形而上道的学理,以及切实修行求证的方法,随着时代的演变,发展出许多宗教的形式,以及教条式重重束缚的教义。在这种情况下,摆脱了传统限制的禅宗,脱颖而出,直接从纯粹唯心——“心能转物”的大前提中,求得大智慧的解脱,绝对自由自在的心证。唯有禅宗的精神和求证的方法,才真正能使人们摆脱物质欲望的困扰,达到精神心灵的真实升华。这对于今天人类被物质文明所困惑,理性被人欲所淹没的世界,应该是一绝妙的消炎剂、清凉药。[6]南怀瑾更进一步指出,今日的佛学已经不是停留在过去十九世纪的佛法与哲学的层面,已迈向佛学与科学结合的新趋势。[7]论及如何学禅,他鲜明地提出:“科学时代要科学禅,要把心理分析得清清楚楚,今天科学愈发达,对我们学佛学道愈有帮助。这个时代的人修道,应该比过去的人容易才对,因为有许多科学的理论,给予事实上的帮助。”[8]可是一般学佛之人,往往以佛学为高,对科学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可悲可叹!

2024年谁能详细介绍一下国学大师南怀瑾极其思想?

概言之,佛教是一种具有高深的哲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的宗教。它的哲学理论常常超出宗教范畴,它的科学的实证方法是从人生本位去证验宇宙。它的哲学,是以科学为基础,去否定狭义的宗教;它的科学,是用哲学的论据,去为宗教作证明。[9]佛教学者往往只注重佛教哲学理论的探究,而实证方面比较欠缺;佛教信仰者多为宗教情感所局限,虽意在修证,精神可嘉,而科学的精神和素养不足,在修证上终难有所作为,在科学发达的现时代,实不能让人肃然起敬。针对目前情况,有识之士应当精研佛典,挖掘这一科学的丰富宝藏,验之于身心,以此为基来阐扬佛法的哲理,介绍其科学的修证方法,如此方可自立于天下,造福于人类。

二、见、修、行三位一体

佛法之真理,可以而且必须由个人经真修实证而得。可以说,修证乃是佛法的真生命。然而今日之中国佛教,说理者多,修证者少,更由于修证的缺乏而产生许多歪曲的理论,这是一种极其可怕,自毁教门的危机,应当切实修整观念,急速自省自证[10]。若欲走修证之路,首先要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证菩提,誓不退转。故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其次当廓其胸襟,广其识见,穷理于诸说,行脚遍天下,然后以教乘戒行,滋茂福德,使能自成法器。[11]

南怀瑾以见地、修证与行愿三大纲要来统贯全部佛法修证的理与事。见地就是理;行愿同修证是事,照佛学的成语来说,就是“事相”,以禅宗的讲法,就是功用,普通叫作功夫。佛法是理事合一的,故见、修、行三位一体,缺一不可。[12]

见地是中国的佛学观念,禅宗称“具见”,就是具备见解。[13]真正的见地,并不是普通的见解,而是见到了“道谛”,也称“真谛”。真见到了道谛的话,后面的修证、行愿就会成功。[14]所以,佛经只谈见地的理,真正的见地到了,功夫一定到。换言之,你见地到了,功夫没有到,那个见解不是真的见解。[15]

行愿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为。[16]修正心理,必须在心理的结使上下功夫。心理的结使解脱到什么程度,就得什么果位,果位的差别就在于此。[17]若以行愿来讲,“行”才是真见地,行不到,见地没有用。[18]行到了,见地才会圆满,修证功夫才会证果。古人证果的多,就是在行愿。[19]所以,真正的修行是行愿,就是彻底修正自己的心性行为,此即是做为一个修行人至死不渝的生命主题,必须永远追求达成的生命事业。[20]所谓“众生业尽,我愿未尽”正是菩萨行愿的真实写照。

佛法修证的三纲要与佛法所讲的“三身成就”密切相关。永嘉禅师,把天台宗与禅宗的精华加以综合,明白的指出,由凡夫到成佛,一定要修到“三身成就”——法身、报身、化身圆满。三身之说,各经论解释不一。南怀瑾说,法身即法性身,乃佛与众生宇宙万有同一之如来藏性(即本体),证得法身,有断德,能断除一切烦恼习气。报身也叫自受用身,比如我们的身体,是法身因无明而转化所生,是报身,[21]如果悟了道,就转成自受用身,具有五种神通,智慧圆满,有五种妙用。化身,顺应所化众生之机性而显现之身,为一切众生化身千百亿,教化度人。

南怀瑾认为,“见地到了就是法身;修证到了就是报身;行愿到了就是化身。三身都在一念之间。”[22]一念回机,心能转物,今生得以成办此事,圆满成就三身。然而,佛说由凡夫而至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祗劫(极其久远),今生成佛都难做到,何以更说“三身都在一念之间”呢?他解释道:佛谓一句弥陀,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又常赞叹定德,为功德丛林,能消多劫之业。经复云“劫数无定。”又云:地位互通,如“初地即通十地”。佛所说时间空间等法,皆为心法之所内涵。若心念专诚,立心向道,即生成办之事,纵我不能,人或能之,安得以片概全乎![23]此“一念之间”盖指当下证悟如来藏真心,此心圆满具足法、报、化三身。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