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西汉最高学府
西汉最高学府为太学。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
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太学起源:
“太学”一词西周时已经有了,《大戴记》中说:“帝入太学,承师问道。”西周太学又名大学,天子和诸侯均设之,“,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不过辟雍和泮宫不是纯粹的大学,这地方亦如宫廷,贵族们常在这里祭祀、举行宴会、选拔武士、议定作战计划。打了胜仗,也到这里“献俘”“告功”。
这是因为:“古人宫室无多,凡祭礼、军礼、学礼,及望气、治历、养老、习射、遵贤之典,咸行于明堂。而明堂、太庙、太学、灵台咸为一地。”
上古虽然有太学,但明堂、太学混而不分,布政、祭祀、学习各种活动都搅和在一块儿,不具备封建教育的专业性与系统性,这只能说是太学的萌芽。
古代帝王学习之地叫明堂--一般设在皇宫
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叫辟雍
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官
地方所办学校叫乡学,府学
官府设立的学校叫官学
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例如汉朝的太学,唐宋明等朝的国子监(国立高等大学)
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中小学)书院(私立大学)
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馆(幼儿园)
还有中国古代有以下几类学校:学习法律的学校称为律学;培养书法人才的学校称为书学;培养天文、数学人才的学校称为算学;培养医药人才的医学;培养军事人才的武学;培养绘画人才的画学,以及宗学、社学、阴阳学、蒙学等一系列不同学科的或是面对不同阶层所设的学校。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