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的形成
目前所知的笙的最早实物是曾侯乙笙,共出土6个,有12、14、18管三种。簧片用竹制,瓠身漆成黑底绘有精美纹饰。汉以前,笙和竽在宫廷中占居重要地位,而竽相对更受重用。
笙斗用葫芦制作,吹嘴由木头制成,十几根长短不等的竹管呈马蹄形状,排列在笙斗上面。唐代以后,演奏家们把笙斗改为木制,后来经过流传,又用铜斗取代了木斗,同时簧片也从竹制改为铜制。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式样的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乐器制造者和音乐工作者,对笙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先后试制出扩音笙、加键笙等多种新品种,克服了音域不宽、不能转调和快速演奏不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丰满,低音浑厚低沉,音量较大。而且在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中,也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在和其它乐器合奏的时候,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音响的作用。在大型的民族管弦乐队里,笙有时还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笙。
笙是什么
竽是古代音乐中常用的合奏乐器,在战国至汉代这段时期得到广泛运用。从汉代的陶俑和画像砖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乐器在乐队中的演出场景,但是现在它已经失传了。当然,我们可以根据文献记载、出土实物和其“近亲”笙的情况,大致还原竽的形制和发声原理。
和笙相同,竽也是一种簧管乐器。所谓“簧管乐器”,就是在竹管中嵌入簧片,吹奏时气流通过竹管振动簧片而发声。除了笙竽之外,少数民族乐器巴乌也同样是簧管乐器。
只是巴乌与笛箫类似,是通过手指在不同出音孔上的按放而调整音高,所以只需要一根竹管;而笙竽则由于每根竹管只能发出一个音高,必须由多根不同长短的竹管组合在一起才能演奏乐曲。
同时,为了扩大乐器的音量及便于演奏,这些竹管被插在一个空心的竽斗上(竽斗早期由“匏”制成,后改为木制),演奏者只需从竽斗吹入气流,通过手指对出音孔进行掌控,使气流通过特定音高的竹管,便能调整乐曲演奏中的各种音高变化。
与笙相比,竽的体积较大,竹管数量也较多。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一件竽,高78厘米,竽斗、竽嘴为木制,二十二根竹制竽管分前后两排,每排十一管插在椭圆形的竽斗上,呈双弧形排列。
从其形制来看,我们可以想见为何会有“滥竽充数”的情况发生:首先,这种乐器体积较大,吹奏时别人较难注意到演奏者的状态;其次,由于它多用于合奏,在大量的声响之间,一件以气流吹奏的簧管乐器是否真正表现了应有的效果,也是很难识别的。
总结:滥竽充数的雕像,现位于上海大宁灵石公园。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能奏和声。它以簧、管配合振动发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
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有了笙的雏型。在出土的殷(公元前1401~前1122)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和”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尔雅·释乐》记载:“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在我国古代乐器分类中,笙为匏类乐器。《诗经》的《小雅.鹿鸣》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
从战国到汉代的文献中,共同记载着笙和竽两种同类乐器。《周礼·春官》中有;“笙师,……掌教歙竽、笙、埙、龠、箫、篪、篴、管。”“笙”为官名,其职务是总管教习吹竽和笙等乐器。竽和笙的区别是:笙体小、簧少;竽体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编管插入葫芦内,并以葫芦作为共鸣体,故一些文献认为竽就是不同形制的竽,如《吕氏春秋. 仲夏纪》高绣注:“竽,笙之大者”。春秋战国时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乐器。竽还一度在宫廷、贵族或市民中广泛地流行。
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记载竽为36簧。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支竽,26管,并设有折叠管,用于产生低音,簧是用铜片制成的。从出土的西汉百戏陶俑和东汉石刻百戏画像中,也可看出竽在百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
隋唐时期竽还存在,但在九、十部乐中已不用,而笙在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唐代涌现出许多演奏笙的名家,他们的技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唐代不少诗人还为笙写下了诗作。
到了宋代,竽则消声匿迹,在教坊十三部中,只有笙色而无竽色。
过去的笙,音域不广,一般只用于合奏或伴奏,很少用于独奏。在演奏乐曲遇到音不够时,常借音吹奏。如今,改革后的笙已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既能演奏雄健有力的曲调,也能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代表曲有《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