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孟子和庄子思想的区别(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

百变鹏仔1年前 (2023-12-03)阅读数 1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孟子庄子

1.根于仁义的儒家人性论孔子于仁义出发而谈性,努力使人性朝之转化以恢复社会秩序,无不体现孔子对于仁义的重视程度;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本着仁义礼智作为人生而完成的善端,提出对善端的扩充即将四心转化为四德以成就理想人格,认为人天生就有为仁的可能性并点明了为仁之方法;荀子的人性论,表面看似与孟子所提倡相矛盾,但其背后蕴含的本质却具有一致性,他同样主张人必须通过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通过人为的、后天的努力来实现善,从不同的人性界定进一步说明了为仁之方法,主张“化性起伪”。2.源于道论的道家人性论老子和庄子对于儒家将仁义等作为人性之本然与应然状态均给予批判,老子认为仁、义、礼等道德规范的存在和实施并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三十八章》),这里老子明确表示“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是使人丧失本性的罪魁祸首。同样,庄子更是对此展开了激烈的抨击,认为违背道而外求仁义礼乐,是不道德与最大的过错之体现。在老庄二人看来,只有循道而为,人性才得以返璞归真。来源:传播力研究

孟子和庄子“人”的认知比较

孟子和庄子思想的区别(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

找到一些断章,以前的一篇小作业,修改一番,余苟不立乎此,恐此文行将澌灭矣。志之。

孟子在其第十四章尽心下篇中言及“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而庄子在其第十四篇天运中则毫不怀疑的回答道:“虎狼,仁也”。是耶?非耶?且试论之。

欲言“人”之认知,当摆脱不了二者对“仁”的看法,现就此联系而论其一二。孟子“仁”学上承孔子然多有发展,其面对孔子之“仁学”实际同时面临三个问题:一,等级社会的实际尚不能够做到孔子所谓的“仁者爱人”的道德理性标准;二,人的欲望、自尊等一系列诉诸于己求的东西使得孔子的“仁”成为了一种摆设,几乎是一种空谈;三,孔子是以血缘关系作为其“仁学”的基点,“四海之内皆兄弟”“入则孝,出则悌”等这种血缘甚至于泛血缘的关系是不牢靠的。孟子面对这孔子如斯之多的“仁学”问题,必须找到一个与现行社会相合拍的新的理论。于是孟子的“从道德理性自觉”角度阐释的“仁义之学”兴起。其指出,单靠血缘纽带的外在的约束不足以慑人心,更重要的是要靠人与生俱来的那种善良的本性来发扬“仁”的真实内涵。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仁爱之心并不是如孔子所说的来自于血缘关系,而是来自于每个人的本性,这就使得人与禽兽区别开来。这是孟子基于孔子上对人的发展。简言之,由血缘关系发展之心性之性本善。就单从这句话“仁也者,人也”即可见孟子潜意识里把仁看成了人的基本内在气质,是与生俱来的秉赋。另,孟子倡言“反诸求己”亦即是所谓的孟子的“内省”说,更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明孟子对人性的认识已经倾向于“心性”论,一切的总根源在人的内心,善恶是非应当从人的内心找,这简直就是宋明理学的论调!孟子所谓的“人”的认知当建立在“心性”基础之上。

庄子则不然,庄子继老聃而言道,老子就已经“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了,庄子是如何看待人的呢?无为而治下的庄子讲究的是道家的弃圣绝知,与老子不同的是,老子一味把“道”讲得悬空缥缈,私下里却老是脱不开对社会秩序对现实的诉求,而庄子则把“道”与精神相合,玄妙的抽象的“道”和“无心”“心斋”“坐忘”的境界相连接,使体验宇宙人生的唯一途径。所以他反对以人灭天。他认为,因为没有了道德,才有了礼义来规范人的行为。所谓:道失而有德,德失而后有仁,仁失而后有义,义失而后有礼。礼失而后有法,法失而后有刑,刑失而后有乱。“虎狼,人也”何谓也?记得老子曾经说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五十五章》)”意思是说,蕴含的规律如此之深厚,尤比于纯正而天真无邪的儿童。这样的儿童毒虫不刺他,猛兽不伤害他,凶猛的鸟不抓他。他虽然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抓得很牢固,他还不知道雌雄两性的结合但小生殖器却能勃起,这是因为精气产生了。他整天哭叫但喉咙却不哑,这是因为和谐协调之气旺盛。知道这个和谐协调之气就叫做认识了规则,知道了和谐协调之规则就叫做明智。换句话说,这里可以做两个解释,第一,即“仁”是在失“道”之后才会产生的一种低层次的要求,在讲究仁的层面上的“人”其实已经违背了“道”,是以是充满欲望,可以目之为虎狼无分别;第二即是在庄子的视野中,天地万物作为各自的存在主体,各有其自在性,因此是相互独立而平等的存在,虎狼与人,在这个意义上说,其实也无多大差别,这就是两种自然存在者,万物均等,自然无差别了。庄子曾言“其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正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证明第一种论点,失道之后,人与虎狼何异也?第二种论述职时笔者的一种想象,不作定论。

到这里又不得不发现,孟子和庄子其实有不少相通之处:孟子言“心性”,一切求诸于个人内心自省从而达到维持本性之“善”,而庄子亦是从个人心灵出发要求达到心之超脱,于自然中享受逍遥之境;孟子继承孔子的“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而要求推己及人,庄子要求万物平等,虽然孟子思想是建立在登记制度基础之上,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亦是和庄子有悯万物之心,可谓相通。仔细想来,孟子所说的:仁也者,人也。那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是仁义的。是一种儒家的理想境界,可以说是君子之儒的典型形象了。而庄子“虎狼,人也”是道家的一种人格理想境界,从形上而言,两者的理性境界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正可用一句名言相概括,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