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和日照对植物影响有什麽不同?
(一)光的性质
光是由波长范围很广的电磁波所组成,主要波长范围是150~4000nm,其中可见光的波长在380~760nm之间,可见光谱中根据波长的不同又可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波长小于380nm的是紫外光,波长大于760nm的是红外光,它们都是不可见光。波长小于290nm的紫外光被大气圈上层(平流层)的臭氧吸收,所以只有波长在290~380nm之间的紫外光能到达地面。紫外光对人和生物有杀伤和致癌作用,所以臭氧层遭破坏后果十分严重。全部太阳辐射中,红外光区约占50~60%,紫外光部分约占1%,其余的都是可见光部分。可见光具有最大的生态学意义,因为只有可见光才能在光合作用中被植物所利用并转化为化学能。植物叶片可见光区中的红橙光和蓝紫光的吸收率最高,因此这两部分称为生理有效光;绿光被叶片吸收极少,称为生理无效光。
(二)光质的变化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光质就是指光谱成分,它的空间变化规律是短波光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长波光则与之相反。时间变化规律是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多;一天之内中午短波光较多,早晚长波光较多。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有不同的作用,如上面提到的生理有效光。植物叶片对太阳光的吸收、反射和透射的程度直接与波长有关,并与叶的厚薄、构造和绿色的深浅,以及叶表面的性状不同而异。如叶对红橙光和蓝光吸收较多,而对绿光反射较多;厚的叶片透射光的比例较低。
当太阳光透过森林生态系统时,因植物群落对光的吸收、反射和透射,到达地表的光照强度和光质都大大改变了,光照强度大大减弱,而红橙光和蓝紫光也已所剩不多。因此,生长在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植物,对光的需求是不同的。
太阳光通过水体时,强度减弱和光质改变更为强烈。水对光有很强的吸收和反射作用。水所反射的光线,波长在420~550nm之间,所以水多是淡绿色,湖水以黄绿光占优势,深水多呈蓝色,海洋中以微弱的蓝绿光为主。水吸收的光线以长波光为主,因此长波热辐射在水的表层就被吸收,短波光及紫外辐射则能透入水体一、二十米深处。说明生理有效光可达较大的深度。此外,水中的溶解物质、悬浮的土壤和碎屑颗粒以及浮游生物也能吸收和散射光线,所以水体中光的减弱程度,与水体的混浊度也有关。水体中的光照强度则随水深的增加呈对数下降,在纯海水的100米深处,光强仅有水面的7%。一般沉水的维管植物可以在5~10米处生存,10米以下就很少有维管植物生长。但有些藻类(如红藻)可以生活在20~30米的海水中,这是因为红藻的藻红素对深水中的短波光(蓝绿光)有补色效应,如红藻主要由藻红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蓝绿光。这是植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对深水中光质变化的生理适应。
(三)光照强度的变化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光照强度的空间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弱,并随坡向和坡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南坡所接受的光照比平地多,北坡则较平地少;无论在什么纬度,南坡的光照强度都比北坡大,且坡度越大差异越显著;在南坡,随着纬度的增加,最大光强的坡度也随之增大;在北坡,无论什么纬度都是坡度越小得到的太阳光越多;较高纬度的南坡可比较低纬度的北坡得到更多的日光能,因此南方的喜热作物可以移栽到北方的南坡上生长。光照强度的时间变化规律是,一年中以夏季光强最大,冬季最弱;在一天中,中午光强最大,早晚最小。此外,光照强度在一个生态系统内部也有变化,一般光强在陆地生态系统内自上而下逐渐减弱,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则是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
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与形态结构的建成有重要的作用,如植物的黄化现象。光强同时也影响植物的发育,在开花期或幼果期,如光强减弱,也会引起结实不良或果室发育中途停止,甚至落果。光对果实的品质也有良好作用。根据植物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可以把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生植物和耐阴植物三大生态类型。
1.阳性植物 是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健壮、在荫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阳性植物光的补偿点和饱和点均较高,要求全光照,光合和代谢速率都较高,多生长在光照条件好的地方。常见种类有蒲公英、蓟、松、杉、杨、柳、槐等。
2.阴性植物 是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比在强光下生长良好的植物。它的光补偿点和饱和点均较低,光合和呼吸速率也较低,多生长在潮湿背阳的地方或密林内。常见种类有狗脊蕨、连钱草、铁杉、红豆杉、紫果云杉等。很多药用植物如人参、三七、半夏等也属于阴性植物。
3.耐阴植物 是介于上两类之间的植物。它在全光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荫蔽,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轻度的遮阴。如青冈属、山毛榉、云杉、桔梗、黄精、肉桂、党参等。
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在植株生长状态、茎叶等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上都有明显的区别。
(四)日照长度的变化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日照长度是指白昼的持续时数或太阳的可照时数。在北半球从春分到秋分是昼长夜短,夏至昼最长;从秋分到春分是昼短夜长,冬至夜最长。在赤道附近,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夏半年(春分到秋分)昼越长而冬半年(秋分到春分)昼越短。两极地区则夏半年是白天,冬半年是黑夜。
日照长度对植物的开花有重要影响,植物的开花具有光周期现象,而它受着日照长度决定性的作用。日照长度还对植物休眠和地下贮藏器官形成有明显的影响。根据植物(开花过程)与日照长度的关系,可以将植物分为四类: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
1.长日照植物 指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一定数值时才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的植物。常见的有牛蒡、紫菀、凤仙花等;作物中有冬小麦、大麦、菠菜、油菜、甜菜、甘蓝、萝卜等。人为延长光照时间可促使这些植物提前开花。
2.短日照植物 只有当日照长度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的植物。常见的有牵牛、苍耳、菊花等;作物中有水稻、大豆、玉米、烟草、麻、棉等。这类植物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
3.中日照植物。指只有当昼夜长短比例接近于1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甘蔗的某些品种。
4.中间型植物 这类植物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不同的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如黄瓜、番茄、四季豆、番薯、蒲公英等。
了解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对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十分重要。
灯光和阳光对光和作用来说都一样?
光线的种类有正面光、测光、逆光、直接光、直接散射光、剪影等影视摄影中照明物体的光线往往不止一种。在外景,除了直射的阳光外,还有天空的散射光和环境的反射光;在室内,晚间也会有不同的灯光照明。许许多多的不同光线构成了环境的光效。为了模拟自然光的各种光效,为了更好地运用光线去创作,我们必须对每一类光线的性质进行研究,找出他们的特点和异同来,才能灵活地运用它。 对光的分类有三种方法:按光线的来源分、按光线的投射方向分、按光线造型作用分。 一、按光线的不同来源分类 一切可以发光的光源,根据其来源可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两大类。 1.自然光 天然发光的光源均称为自然光。从影视摄影的角度讲,可利用的自然光主要是太阳和天光。太阳是主要发光光源。太阳光除直接照射到地球上外,一部分光被大气层吸收,透过大气层再照射于地面,此光我们称为天光。近年来由于胶片的感光度的提高以及增感镜头的出现,摄像机的灵敏度不断提高,有时可直接拍摄月亮和月光下的景物,那么月亮也可以算为自然光了。此外,在阳光照射下,建筑物、墙壁等的反射光也属于自然光。 自然光的特点:亮度强,照明范围广而均匀。但它的亮度、照射角度、距离远近、色温等往往不以创作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自然光的强弱随季节、时间、气候、地理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年中,夏天光照最强,可利用拍摄的时间最长;冬季最弱,可利用拍摄的时间最短。日照强弱又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分为睛、阴、晦、雾、霾、雨、雪,其光照度也各不同。地理条件变化对日照强弱的影响也很大,如所处的经纬度不同,海拔高低的不同,其照度、色温也不同。海拔较高的地区,直射阳光较强,散射的天空光较弱,景物反差较大,天空暗蓝色。相反,海拔较低的地区,天空散射光较强,景物反差较柔和。靠赤道越近,日照度越强。在高山、平地、高空、海底所受光强弱也各不相同。 一天之内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黎明、日出、上午、中午、下午、日落、黄昏、夜晚等各种不同的光线照射情况,不同时期太阳光的特征各不相同。 如图6—3 一日之内太阳光的变化情况 ①日出和日落当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到离开地面15度角之间的时间属于日出时刻;而当太阳西落,从地面15度角降到地平线以下的时刻称为日落时刻。日出和日落时刻光线特征基本相似,因此拍摄技术手段也相似。 此时的光线特征是:太阳透过厚厚的大气层到达地面,绝大部分的短波光(蓝紫光)被大气层吸收并扩散,形成蓝色的天空,所以天空光色温较高,亮度较强,只有波长较长的光线(红橙光)到达地面,所以此时的太阳呈现红橙色,色温较低,直射阳光减弱,温暖而柔和,被摄体的水平面(或者叫背光面)被高色温的天空光照明,垂直面(或者叫受光面)被低色温的太阳光照明,形成冷暖对比,画面色彩多变化;这时刻阳光较低,景物面向阳光的垂直面光线较强,照度较高。而水平面光线较弱,因此景物照度分配不均匀,形成明暗对比,物体在地面上有一个长长的影子。 这一时刻由于具有以上一些特点,是拍摄彩色片的黄金时间,而且时间比较短,光线变化较快(亮度和色温)不易掌握。一般只能拍摄一、二个气氛镜头。所以这一时刻被称作效果光时刻,也被国外一些大师称为“黄金小时”。②上午和下午 当太阳继续升起或下降,它对地面的照射角度为15度到60度之间,分别为上午和下午时刻。 此时光线的主要特征是:光线穿透大气层的行程较短,变化不大,被光线扩散的光线远小于日出日落时刻,因此直射阳光色温较高。这段时间较长,光线变化缓慢,照度和色温几乎不变,色温大约在5600K左右。景物中垂直面和水平面都受到均匀的照明,对人物面孔有良好的表现力,不会歪曲人物形象,因此在外景拍摄中把这一时期作为主要拍摄期或叫做正常照明时刻。③中午 时间继续前移,太阳上升,由上午60度角延续到下午60度角之间的时间为中午时间,这一时间近似垂直地照射地面景物,水平面较亮。垂直面较暗,使被摄体垂直面与天空形成强烈的反差。 传统的照明方法认为,中午的光线不利于拍摄。此时人物处于顶光照明,容易歪曲形象。一般情况下,这时不宜拍摄人物近景镜头。全景镜头只要景物合适,画面有良的层次,选择逆光拍摄还是可以的。比如,拍摄大面积的麦田,用顶光照明,可以得到良好的层次,只要注意处理好和天空的反差就可以了。 ④黎明与黄昏 由东方发白到日出之前这段时间称为黎明;太阳落山,地面景物依然可见,称为黄昏。这段时刻光线的特征是:太阳在地平线以下,阳光把高空的大气层照亮,地面景物被来自天空的散射光照明,景物处于深暗之中,失去了细部层次,只能看到概貌;光线分布不均匀,水平面较亮,垂直面较暗,一切处于朦胧之中;天空是最亮的部分,既是光源又是拍摄对象,这时天空和地面景物形成具大的反差,其亮度范围大大超出了胶片和摄像机的宽容度。拍摄时如果按天空曝光,地面景物将呈现剪影状态。 此时刻是拍摄夜景画面的理想时刻,摄影师常常用来拍摄夜景和选定气氛镜头。 拍摄外景主要靠自然光,人工光多作为辅助光运用。由于自然光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以创作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摄影师需要注意观察、掌握自然光的变化规律,以便结合自己要创作的艺术形象选择运用。 2.人工光 一切由人加工制造的发光光源均为人工光。如灯光、反光器(反光板、反光镜)。影视摄影中常用的灯光有白炽灯、碳弧灯、碘钨灯、卤钨灯、镝灯等。反光器又有全反射和漫反射等多种。 人工光的特点:发光强度低、照度范围小,因而灯光与被摄物体的距离远近对照射范围与强度大小影响极大,但它的亮度、照射角度、距离与色温完全可以人工控制和调节。运用人工光创造丰富的画面影调、塑造人物形象和不同的光线效果,可不受季节、时间、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可按创作者的艺术构想从容进行创作。但运用不当会使影像失真。 二、按光源的投射方向分 当被摄主体和摄影机的位置分别确定后,根据光源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可分为顺光、前侧光、侧光、后侧光和逆光五种;以灯光所处垂直面的位置可分为顶光、脚光等。(见图6—4) 图6—4 光线投射方向示意图 1.顺光 灯光高度与摄影机高度相接近、相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光线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的拍摄方向相一致,为顺光,也叫正面光。 顺光照明的特点:物体被均匀照明,只能看到受光面(亮面),看不到暗面(背光面),投影被自身遮挡,有利于消除不必要的投影;层次平淡,对象具有暗轮廓形式;画面色调、影调主要由物体自身的色彩和明暗层次所决定,能很好地表达物体的固有色,但这时景物本身色彩的选择、明暗的配置十分重要;能冲淡被摄体的皱折,不能表现出物体表面凹凸不平的结构,不利于表现被摄体的立体感、质感,也不利于拍摄多层景物和大气透视效果,景物空间感不强,画面显得平淡,没有起伏,所以有时又叫做平光。 一般多用散射光做正面辅助光照明,或用小聚光灯做修饰光使用。有时也做主光用,获得影调柔和的造型效果。正面光常常用在高调画面的光线处理中。2.前侧光 光源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成45度左右角称为前侧光或侧顺光、斜侧光。 前侧光照明的特点:被摄体具有较大的受光面和较小的背光面,能产生明暗过度的影调层次,既能看到物体的全貌又具有一定的立体感,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形态感;前侧光照明下景物会产生投影,处理得好可丰富画面构图。一般多用直射光从侧顺光光位作为处理人物的主光,或修饰景物、人物的局部。前侧光是摄影艺术中运用最多的光线。3.侧光 光源投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成90度左右角的光线为侧光。 侧光的特点:在侧光照明下,被摄体受光面和背光面各占一半,投影在一侧。虽然物体看不清全貌,但亮面、次亮面、暗面、次暗面和明暗交界线等五种影调成分显著,画面的立体感较强。如果被摄体是粗糙的表面,在侧光下可获得鲜明的质感。有时它能夸大表面粗糙不平的结构,造成强烈的造型效果。侧光做修饰光使用时,能突出对象局部细节和形态,如修饰服装的光线就是如此。 利用侧光照射景物明暗反差大,缺乏明暗过渡的、细腻的影调层次,一般不用它表现正常的人物肖像,但必要时可以用来拍摄某些特殊光效、创造特定的光线气氛。侧光的运用要注意受光面和背光面的亮度比值,即处理好光比。 4.侧逆光 光源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成135度角左右的光线为侧逆光或者后侧光。 侧逆光照明的特点:被摄体大部分背向光源,受光面呈现为一个较小的亮斑,或勾画出对象的轮廓形态,使之与背景分离,有利于表现多层景物和大气透视,使画面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在造型上能使画面增加一块亮斑,加大景物亮度范围,使画面生动活泼;表现人物时,一般需要加正面辅助光。若用侧逆光做主光,辅助光不可超过它的亮度,否则会造成虚假的人工痕迹。5.逆光 光源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成180度角左右为逆光。 逆光照明的特点:物体在逆光条件下只能看到背光面而看不到受光面,缺乏立体感和质感表现,但物体有明亮的轮廓光照明,可勾勒景物的轮廓,使景物的轮廓形态鲜明;在造型中,逆光能使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主体突出,适合表现多层景物和大气透视效果,使画面空间感加强;拍摄人物肖像时,可用逆光修饰人物;拍摄特定艺术效果的环境或肖像时,正面补助不同亮度的散射光照明可使画面产生不同的明暗对比关系,造成景物的剪影、半剪影等不同效果。近年来由于胶片的宽容度和摄像机的动态范围的提高,人的面部处在暗部也能表现出皮肤的质感和影调层次,因此人们结合内容使用逆光做主光,拍摄人物肖像可获得更为生动、自然的银幕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逆光条件下的景物背光面主要受蓝色的天空散射光和彩色的环境反射光照明。在现代的影视技术条件下,可以充分再现出背光面的色彩,所以逆光条件下拍摄能使画面色彩丰富,这也是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愿意在逆光条件下拍摄的原因。6.顶光 从被摄体上方投来的光线为顶光,当光源的高度超过60度以上时就成了顶光光效。 顶光照明的特点:顶光下的环境,水平面照度较大,垂直面照度较小,形成较大明暗反差,画面缺少明暗过渡的中间层次,造成硬调效果;拍摄肖像时,头顶、眉弓骨、鼻梁、颚骨、上颧骨等部分明亮,而眼窝、鼻下、两夹处等较暗,眼窝下陷,颧骨突出,形成骷髅形象,丑化人物,造成异常感觉。非有特定的造型要求,一般要避免使用顶光拍摄人物肖像。用顶光拍摄人物肖象时,多半都是为表现特定的光效,或烘托某种特定气氛。如影片《一个和八个》中,多用顶光照明。 顶光是反常的光线,但是在自然光效法中,只要把光比处理的合适,不一定形成反常效果,有时能表现出自然光的真实效果。 7.脚光 从被摄体下方投来的光线为脚光。 脚光照明的特点:光影结构与顶光相反,能使被摄体形成非正常效果,造成异常效果,同样属于反常光线,丑化人物形象;在自然光效法中,多用于表现特定的光效,如油灯、炉火、烛光等;或用于渲染特殊气氛,如恐怖、惊险,或丑化某一人物造型。脚光也可用于作修饰光使用,修饰眼神、衣服或头发等。在拍摄玻璃柜、水池等对象时,脚光可增强被摄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侧光、侧逆光、逆光均能造成很长的投影,运用得当可丰富画面构图、创造剪影、半剪影的光线形态,增强画面的美感、恐怖感、神秘感,渲染艺术气氛,塑造特定的造型效果。 三、按光线的造型作用分 按光线的造型作用可把光线分为主光、副光、修饰光、环境光、轮廓光、效果光、眼神光等。 1.主光 在拍摄一场戏或一个镜头时,表现主要光效的光为主光,即在确定被摄对象的造型形象中起主要作用的光线。主光是塑造环境和刻画人物的主要光线,它决定环境光效的特征、光影结构和人物形体的塑造,主光又叫塑型光。前面提到的各种光位、各种性质的光都可以做主光使用,只是完成的造型效果不同。一般常用的主光以直射光从顺侧位照射居多,因为这样的光生活中常见,如太阳、灯光多在人的上方。它又能表现被摄体的立体感和质感。主光必须有光源依据,是直接来自环境中的主要光源。主光产生的影子,是画面中唯一允许存在的影子。主光是摄影师和照明处理光线时首先考虑的光线。当主光确定之后,也就决定了画面光效和气氛。主光的光位、强度确定后,与不同亮度的副光配合使用可创造画面不同的软、硬调子,不同的反差,不同的光线气氛和效果。 在室外拍摄,一般是以阳光做主光,摄影师可按自己要完成的造型任务选择确定阳光的位置,或正、或侧、或逆。除拍摄夜景、黄昏、黎明等效果外,一般拍摄外景很少用人工光做主光。由于胶片的宽容度和摄像机的动态范围不断提高,外景拍摄时只要与内容吻合,摄影师越来越喜欢使用阳光在逆光位作主光,人物造型显得十分生动、自然、逼真。拍摄动物、花卉时,用逆光做主光效果更为栩栩如生。 2.副光 副光也叫辅助光,是照亮未被主光照到的背光面的光线,对主光起辅助作用,它决定景物阴影部分的质感和层次表现,帮助主光塑造形体。 副光一般用散射光照明,不能在物体上形成影子;副光可提高被摄体阴影部分的亮度,冲淡多余的投影,但它必须保持主光形成的明暗关系。若超过了主光的亮度就破坏了主光在画面中的光效;副光要保持阴影的光效。传统的副光一般都是来自摄影机方向。自然光效法的副光是以环境反射光做为布光依据的。在自然环境中,如果阳光做主光,则天空光和地面环境反射光是副光的依据,在室内,墙壁、家具等环境反射光是副光的依据。副光可以有色度,它由环境色彩所决定。 主光亮度确定以后,副光亮度的强弱、与主光形成的明暗对比的变化可以改变景物的反差、确定画面影调的软硬,造成不同的光线气氛。主光与副光形成的亮度比值叫光比,光比是确定画面影调性质和光效气氛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照明方法中,光比是刻画人物性格和情感的重要手段,在一部影片(电视剧)或一场戏中,光比确定后一般不要轻易改变。它是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或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在现代的照明方法中,光比的处理不再那样严格,它是由光线状态所决定的。 3.环境光 照明主体所处环境的光线为环境光,它包括背景、前景和周围大型陈设的照明。 白天拍摄外景和实景以自然光照明为主,环境光由光源性质、方向、时间概念、建筑结构、门窗多少以及戏剧气氛等因素决定。环境光是影片光效主要体现部分,它是决定影片基调、画面影调、色调、反差和环境气氛的重要因素。环境光的运用是体现摄影师对美工师搭建布景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应该注意交待地理特色、时间(昼、夜)、气候(阴、晴)和特定的气氛,创造典型环境。 4.修饰光 对被摄对象某些局部细节进行加工和润色,使造型、影调层次、色彩更加完美的光线称为修饰光,也称装饰光。它可对眼神、头发、面部、服装、道具、布景等作局部的修饰。可提高画面的亮度的差,丰富影调层次,增强画面的透明度,完善造型形象的艺术表现力。修饰光一般多使用小灯,位置灵活多变。它可以是有生活依据的,也可以是假定性的。从创作者的意图出发,运用小灯勾画突出情节重点,(如伤疤、额头、下巴、首饰等)美化或丑化人物造型,改变画面构图,增加主光与副光之间的过渡阶调,或使用光斑、光条、色光、旋转光、变明为暗、变暗为明等,创造某种气氛,完成艺术构想。运用修饰光也要注意分寸,不能影响主光光效、破坏整体气氛、或过分炫耀。 5.效果光 能够造成某种特殊光效的光线为效果光。在影视艺术中,效果光有两类:某些光源的效果光和情绪气氛效果光。 光源效果光:环境中往往同时存在几种光源,除做主光使用的主要光源外,其它光源光的再现都属于效果光范畴。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光源效果:如烛光、台灯光、小油灯、手电光、闪电光、开灯关灯等光效、行驶的车灯光、火光、水面反射光……等;效果光也指自然界特定时空中的光线效果。如特殊的时间光效:夜景、日出、日落、黄昏等效果光线。特定空间的光效:昏暗的山洞、阴暗的牢房等光线效果。效果运用得好,可以创造更为生动、自然、真实的画面造型,增强造型的表现力,创造特定的艺术气氛。比如:影片《雁南飞》中摄影师抓抓住空袭之夜的特殊光效的特点,既渲染了战争破坏和平生活的恐慌,又烘托了薇拉被鲍里斯的表弟侮辱、占有后的痛苦心情,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大多数情况下,光源效果光是在有生活依据下使用的,但有时也可以从戏剧效果出发运用,目的是增加银幕上的真实感和戏剧表现上的某种效果和气氛。 情绪效果光:为了获取戏剧效果使用的各种特殊光线处理都是情绪效果光。如电视台的节目晚会,用彩色电脑灯光造成各种运动,制造的各种节奏。 %D%A
不一样。
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综合而成,是自然光,对植物有益。
但是灯光只是单单的白色单色光,并没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起到一定的效果。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