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最佳治疗方法?
胆囊息肉绝大多数是无害的,恶变的预测又与息肉大小相关。
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基本上有两种选择:观察等待和胆囊切除术。
1,息肉等于或大于10毫米,更容易癌变或随时间的推移而转为癌。尤其是大于15毫米或更大的息肉,有46%~70%的机会含有癌细胞。等于或大于10毫米的胆囊息肉应选择胆囊切除术,术中,术后应行病理检查。
2,小于10毫米的息肉不会癌变,应定期监测通过超声仔细观察随访,不必手术治疗,可以使用俐柦舒搽进行抑制息肉,然后在控制饮食,少吃高胆固醇食物,以免胆汁过多,引发息肉增长。
一、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就是胆囊内衬里突出的生长物。
二、胆囊息肉会有什么症状?
绝大多数的人无症状。少数病人有上腹胀痛不适,极少数人息肉脱落可引起胆囊梗阻,而出现急性胆囊炎的表现。胆囊息肉95%为良性息肉,少数有恶变。如何诊断良性恶性息肉,成为胆囊息肉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三、胆囊息肉如何诊断?
为了更好地观察胆囊,通常首选超声检查。大于6毫米的胆囊息肉,诊断率可达100%。
通常超声可以看到胆囊内息肉的有无,数目,部位,与胆囊壁的关系。还可测量息肉的大小帮助预测息肉的良恶性,评估潜在的风险。而胆囊息肉CT检出率仅为40%,不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随着医疗设备和检查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超声检查在健康体检中的普及,愈来愈多的人在一年一度的健康体检中发现胆囊息肉。这几年我在员工健康体检的调查中也发现,胆囊息肉与甲状腺结节、肾结石成为最为常见的几种疾病。说到胆囊息肉,很多人对“息肉”这种未知的东西充满恐惧,有的虽然不到0.5cm,还是担心未来会癌变,一般都会对健检医生问长问短,今天还是和大家详细谈以下胆囊息肉,以及对胆囊息肉的处理方法。
体检查出胆囊息肉严重吗,该怎么处理?
胆囊息肉是怎么产生的?
胆囊息肉的病理学名是“胆囊息肉样病变”,简单点说就是在胆囊腔内长出的“肉疙瘩”。国外对于胆囊息肉的流行病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超声检查的人中发现4.6% 的男性与4.3%的女性有胆囊息肉,随着超声技术提高与设备普及,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升高。
体检查出胆囊息肉严重吗,该怎么处理?
胆囊息肉B超表现
多数人会认为因为年轻人不爱吃早饭导致的,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依据。有些医生会认为这与身体代谢脂类的方式有关,当胆固醇过饱和并沉积于胆囊黏膜固有层,进一步侵及黏膜间隙,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并在间质层集聚,促进胆囊固醇性息肉的生成,这是目前胆固醇息肉增多的主要原因。但是其发生率与年纪、性别、体重、运动量、喝酒、饮食规律以及血液里的脂类物质都没有必然的联系。目前医学界尚无法完全确认胆囊息肉的病因,但一般认为与胆囊结石、慢性胆囊发炎、或是胆道阻塞造成胆囊内部压力增高有关,发病以中青年女性多见,有临床研究显示,有近7成的胆囊息肉患者合并有胆结石。
胆囊息肉(GP)分为良性或恶性,成人超声检出率为4.2%~6.9%,息肉可能会癌变,但很少发生。
良性 GP 细分为:假瘤(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胆固醇沉着症和增生)、上皮性肿瘤(腺瘤)和间充质性肿瘤(纤维瘤、脂肪瘤和血管瘤),大约 95% 的胆囊息肉是良性的。有文献报告指出,其中胆固醇息肉发生率占6成,所谓的胆固醇息肉就是因为胆固醇结晶沉积附在胆囊内侧,引起黏膜增生所致。胆固醇性息肉占全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80%~85%,肿瘤性息肉占10%~15%。
“胆囊腺瘤”是一种特别值得关注的胆囊息肉,它虽被认为是非肿瘤性息肉的一种,是良性病变。但由于其临床症状与胆结石、胆囊炎等相似,影像检查结果又与早期胆囊癌相似,所以必须透过多项精密检查才能作出确诊。有部分学者认为,胆囊腺肌瘤是一种癌前病变,会使胆囊癌风险增加6.6%,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发展成恶性肿瘤的机率较高。
恶性 GP 是胆囊癌,最常见的是腺癌。根据国际惯例,国家癌症中心(NCCR)和WHO发布的癌症发病率数据,均将胆囊及肝外胆管癌合并在一起进行统计,简称为胆囊癌。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字,中国胆囊癌的发病率为(1.00~1.30)/10万,并提出胆囊癌不是消化系统和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2020年一项针对 622,227 名 18 岁及18 岁以上参与者的队列研究中,随访20年发现胆囊息肉的生长很普遍,小于 6mm 的息肉中,有 66% 长大,6-10mm的息肉中,则有 53%。尽管如此,胆囊息肉患者很少发生胆囊癌,总发生率为每 10 万人年 11.3 例,而在观察至少 1 年的患者中,其发生率为每 10 万人年 3.6 例。
不过,胆囊癌虽然发病率非常低,但是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目前对该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如果能切除,化疗或放疗作用较小,则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局部晚期肿瘤可累及十二指肠/幽门/肝曲/胆道系统;在这些情况下,肿瘤与受累器官一起切除,预后较差。因此还是要加强胆囊癌早诊断、早治疗的必要性。
胆囊息肉手术的唯一指征是患癌变的风险。虽然前文提到,胆囊息肉病变成恶性肿瘤的机率非常低,如果是多发性息肉、生长缓慢、基底小于10mm的息肉,多半会被认为是胆固醇息肉,且不引起症状的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不需要治疗。
2019年《BMC胃肠病学 》杂志发表一项研究,从2002年开始11年的随访发现,胆囊息肉的患病率增加,8.7% 的人群出现新的病变,这可能是超声技术进步的原因。原先51.9% 的受试者中息肉持续存在,而其他 48.1% 的受试者中息肉消失了,这也说明胆囊息肉有自行消失的可能。
但如果胆囊息肉出现下面4种情况,则需要引起注意。
1、单发息肉;
2、如果息肉引起症状或能够大于 1 厘米;
3、随访息肉1年有持续增长的状况,相比上次增长 2 毫米或更多时;
4、有胆结石或胆囊腺瘤症状,或是有胆囊癌家族史。
对于有上述状况的人,一般而言,大部份出现胆囊息肉的人都没有明显的症状,如果情况较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类似胆囊炎或胆结石的症状,例如恶心、呕吐、上腹胀气、右上腹隐痛,少数甚至还会出现疼痛放射到右肩的情形,就需要进行胆囊切除术的外科会诊,如果没有胆囊切除术,每年随访是必须的。
声带结节和声带息肉哪一个容易发生病变声带结节不手术
囊腺瘤有癌变,大概癌变率在5%-10%之间,它是根据腺瘤大小来决定。
还有一种胆囊息肉病变叫胆囊胆固醇沉着症,胆固醇沉积症也分两种,一种是在胆囊壁上有很多胆固醇结晶沉积到胆囊黏膜上,叫草莓征,超声下可以看到很明确的草莓征,腹腔镜切下胆囊,打开胆囊就可以看到胆囊壁上有很多**的米粒样的结晶,还有一种胆囊息肉病变胆固醇沉积症叫整个的胆囊黏膜病变,像串珠状、葡萄状的胆固醇结晶存到上边,这两种胆固醇沉积症不发生癌变,再向前发展是产生胆固醇结石。所以在临床上要判定它到底是癌,还是倾向癌的疾病,还是胆囊胆固醇沉着症至关重要。直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检查,如超声、CT,甚至核磁检查,在手术前都不能判定胆囊息肉病变到底是哪一种类型。所以为了预防癌变的发生,对胆囊息肉大于一公分,胆囊息肉基底比较宽,单发的胆囊息肉,年龄大于50岁的患者,胆囊息肉病人又惧怕癌症,坚决要切除的胆囊息肉,建议做胆囊切除,有报道如果胆囊息肉小于5mm,癌变的发生率大概不到5%,但是如果大于一个公分,癌变发生率大概是15%,如果大于两个公分,癌变的发生率大概在30%。正因为胆囊息肉会发生癌变,或者无法判定胆囊息肉样病变到底是不是癌,就要根据病人胆囊息肉大小、单发、多发、基底宽不宽等情况而进行决定。
胆囊息肉的治疗取决于胆囊息肉的种类、大小和数目。
1.单发息肉:如息肉直径大于1公分,恶变几率较高,建议及时进行手术切除胆囊,避免后期发生恶变;
2.多发息肉:如息肉直径小于1公分,可先观察,定期复查,如息肉长大至1公分,建议及时手术治疗。
后者才容易,前者是小问题。在权威的百科上,都提到了这个。你看
这中间提到了的这个方法,就是练习用丹田的气息去发声。国内现在有这种专业的方法,比如长沙有个叫海氏的。后者的话,你就得当心了,小的话还好,如果特别到了,一定要去摘除。不然以后说话都很困难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