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巡抚是什么样的官?巡抚的的权力有多大?
古代的巡抚大人经常在影视剧中出现,这类官员往往出场的排场都很大,他们就是朝廷专门派去地方解决问题的官员,他们的权利很大,因为他们解决的往往都是别人解决不了的棘手问题,所以他们往往去地方办事不是带着帝王的手谕就是带着尚方宝剑之类的能够彰显皇权之物,让地方官员非常忌惮。
钦差大臣,是古代巡抚的雏形最早,巡抚这一称号是来自朱元璋这一时期,因为朱元璋赤脚打天下,在国家治理上本来就存在着很多漏洞,所以,他在位的时候,地方频频出现问题,而且当时地方经常出现一家独大的现象,所以朱元璋为让地方权力分散,但这样的格局一经形成,就让很多地方官员更没有了责任与担当,地方事情多所以很多问题显现出来,朱元璋为解决棘手的地方问题,不得不设立?钦差大臣?这一官位,也就是巡抚的雏形。
古代巡抚,就是现今的政府服务部门面对地方官员之间的相互推卸责任,朱元璋就派出了自己的心腹也就是钦差大臣这一重磅角色前去解决,但是因为有些地方问题比较麻烦也复杂,所以很多钦差大臣很多天甚至很多年都没办法完全解决,那么一个钦差大臣全国性流动办公就成了不可能的事,所以,朱元璋才决定在每个省份都设计一个巡抚,专门处理地区的棘手问题,所以,当时的巡抚主要任务就是服务,服务于地方人民,协助各级官员处理一些疑难问题。
所以,巡抚的权利还是非常大的,各个地方官员见到他们都要献媚上礼,才能让巡抚给自己一些方便或是说一些好脸子看,所以巡抚在古代就是帝王安插在每个省份的眼线,地方发生的任何事他们都会如实的汇报给帝王。
清朝的巡抚和总督有什么区别?
始于明太祖令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后来每年都派中央官员巡抚地方。这一时期,巡抚性质同于“钦差”,本身不是官号,没有品级,例兼中央监察、组织部门的都御史和吏部尚书、侍郎等官衔,以便主掌地方官吏考察和军民安抚。因为属中央官,所以有事派出,事毕返京。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以后,由于地方动乱,开始常设巡抚,并开始了以省为管辖单位的巡抚制。巡抚职权不断扩大,不仅掌政,而且掌军,实际上已成为地方军政首长;但其中央官性质未变,还必须经常上京汇报地方军政事务。清代康熙以后,全国除直隶、四川外,每省都设一名巡抚,规定了巡抚品级。至此,巡抚才正式成为地方官。但仍遵行旧的兼衔制。战乱时期,各地巡抚互不统属,往往贻误军机。为统一调度,就设置了专管军事的总督。
区别:
1、品级不同。总督一般是正二品,但巡抚却一般是从二品。当然,总督和巡抚都还有另加衔,但一般情况下,即使是有另加衔,也是总督经常另加“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而巡抚却是经常另加“侍郎衔”,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所以,从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总督要比巡抚级别高。并且,都察院这个机构也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中纪委,而其最高长官一般都是“右都御史”,而不是“右副都御史”。
2、总督:一般而言管理数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兼管军民要务。如果非要类比,可以用建国以后六大局的第一书记来类比(建国后中国分为六大局:中南局,西南局,华东局,华北局,东北局,西北局)。巡抚: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也是兼管军民要务,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兼省委书记。
扩展资料:
总督,通常指一个国家的某片相对自主的区域中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许多国家都有或曾经有设置总督职位。清朝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
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此外明清也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参考资料:
总督_百度百科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