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2025年《蜀相》群文阅读说课稿

泡在奶味里2小时前阅读数 1#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杜甫

《蜀相》群文阅读说课稿

一、说教材

《蜀相》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是一篇自主赏析篇目。

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的第一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字义、词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第一单元的重点篇目,也是杜甫的名篇,这首诗歌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指导的很好素材。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此前已学习过不少古代诗歌名篇,初步具有了阅读并鉴赏诗歌的知识和能力,对于诗歌可以自主完成一些简单的赏析,但学生对杜甫诗的认识支离破碎,甚至很少静下心来去思考和理解杜甫。最主要的是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很薄弱,有待于提升。

三、说教学设计

本次课题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以《蜀相》为主的群文阅读”。这是旧教材向新教材过渡,也是基于核心素养下新课程模式的一种探索。群文阅读不仅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有效地让学生对某一主题的诗歌,或者对某一类型的诗歌有所了解和学习。它能在对比中非常高效地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主题很显然是让学生在提高诗词鉴赏能力的过程中体悟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即语文四大核心素养里面的“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所以本节课我重点选取杜甫后期的几首诗歌,让学生感知杜甫颠沛飘零时还不忘国民的伟大人格。

基于此,我们教学目标是按照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设计的。

1、组诗阅读,整体感知杜甫后期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主题思想。

2、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读懂诗歌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品读重点词句,把握诗歌景和情,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4、理解和传承杜甫位卑却不忘忧国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重点字词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知人论世”,体会诗歌的感情和深层次意蕴。

四、说教学策略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精心品读法:2、情境教学法:3、合作探究法:4、炼字引导法。

五、说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会让学生:1、上课静心阅读、自己感悟诗歌情感;2、合作探究,讨论杜甫的人格魅力。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思路是:情境入诗,激发兴趣——走进文本,理解内容----走进作者,知人论世——《蜀相》解读过程中,课外诗歌补充----结合学过重点篇目,感知杜甫人格魅力。基于此思路,我确定了以下教学设计。

环节一:课堂导入

一位是蜀汉的丞相,他用至死不渝的诚心铸就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位是大唐的诗人,他用嘶哑带血的歌喉唱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忠心也好,至诚也罢,最终都敌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公元760年,诗圣杜甫在成都拜谒了诸葛武侯祠,并写下了千古名篇《蜀相》,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圣哲相遇,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很简单地引入诗歌,也引发学生思考。

环节二:品读鉴赏《蜀相》

思考问题是:(1)整首诗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情?杜甫对诸葛亮是怎样的感情?

(2)思考: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 叶黄鹂空好音”中“自”“空”的内涵。

(3)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

在讲第一个问题时,穿插《咏怀古迹》(其一)。讲第二个问题时,穿插《秋兴八首》(其八)。引用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对比、类比中提升诗词鉴赏能力,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环节三:思考:结合今天所学,及《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登高》,谈一谈杜甫的人生格局。让学生认识到杜甫关于写景、写情都是有大格局的,这种格局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环节四:课堂小结儒家学者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而杜甫无论怎样的“穷”,都能把人民的忧乐和国家的荣辱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课堂小结也是本课的一个总结和提升,让学生在一个高度去认识杜甫,敬佩杜甫,传承杜甫。

环节五:课后作业 为“感动唐朝十大诗人---杜甫”写颁奖词。

2025年《蜀相》群文阅读说课稿

为什么在课堂你关键词,为学生下来写颁奖词一个思路,关键词出来了,才能写到位,即使语言不是很美。

对于课堂重难点突破,我是采用本单元教学重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学生能知道《蜀相》是借诸葛亮写自己,但不知道怎么将个人的身世命运融入诗歌当中。在学生遇到困惑时,我展示杜甫的人生经历和本课的创作背景。学生也就不难理解诗人是在把自己和诸葛亮做对比,从而在羡慕与敬仰中表达最内心的忧愁和苦闷。也就理解这首怀古诗表达感情的方法---对比。在感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和“空”时,选取《秋兴八首》中的一首,让学生在类比中感知诗歌中通过炼字理解诗人感情的方法。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