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祀祖先和上天的三牲指的是什么?
三牲有大小之分,大三牲指羊、猪和牛,牛代表勤奋,羊代表祥和,猪代表富足,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小三牲指鸡、鸭、鱼。
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鱼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属“牺牲”之列。
扩展资料:
牛、羊、豕三种牲畜作为祭品叫三牲。祭神时,三种牲畜放在一个食器(牢)中献祭叫“太牢”,不是三牲俱备称“少牢”。后太牢专指牛,少牢专指羊。太牢或三牲是最丰盛的祭品,一般用于祭天地、宗庙等。唐代规定,祭孔子也用太牢。
《中国古代礼俗辞典》指出,三牲是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牛羊豕。三种齐全叫 “太牢”,用二牲称“少牢”,用一牲称“特”(特,独也)。
同样是作为祭品,道家所称的“三牲”,则又别有所指。据宋代陶谷《清异录》卷二《兽》说:道家以獐、鹿、麂为玉署三牲。
百度百科—三牲
百度百科—祭品
国搜百科—三牲
牛肉和猪肉的区别如下:
一、种类不同
1、牛肉
指从牛身上获得的肉,为常见的肉品之一。来源可以是奶牛、公牛、小母牛。牛的肌肉部分可以切成牛排、牛肉块或牛仔骨,也可以与其他的肉混合做成香肠或血肠。
其他部位可食用的还有牛尾、牛肝、牛舌、牛百叶、牛胰腺、牛胸腺、牛心、牛脑、牛肾、牛鞭。牛肠也可以吃,不过常用来做香肠衣。牛骨可用做饲料。
2、猪肉
猪肉又名豚肉,是主要家畜之一、猪科动物家猪的肉。
二、适用人群不同
1、牛肉: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手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和修复组织等方面特别适宜。
寒冬食牛肉,有暖胃作用,为寒冬补益佳品。中医认为: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能。适用于中气下陷、气短体虚,筋骨酸软和贫血久病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
2、猪肉:一般人都可食用,成人每天80~100克,儿童每天50克即可。其适宜阴虚、头晕、贫血、大便秘结、营养不良之人,燥咳无痰的老人,产后乳汁缺乏的妇女及青少年、儿童食用。
三、禁忌不同
1、牛肉:一周吃一次 牛肉即可,不可食之太多,另外,牛脂肪更应少食为妙,否则会增加体内胆固醇和脂肪的积累量。新鲜牛肉每日可80-100g,速冻牛肉配合其他菜可以配用120g,牛肉干,不宜过多 每日食用不超过50g。腌制牛肉,经过炒可以80g。
2、猪肉:猪肉不宜多食,肥肉尤其如此。多食则助热,使人体脂肪蓄积,身体肥胖,或血脂升高,以致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冠心病、高血压等。故肥胖、血脂过高、冠心病、高血压慎用或忌用。
百度百科-牛肉
百度百科-猪肉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