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性与爱的区别?

百变鹏仔1年前 (2023-12-03)阅读数 9#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动物东西

今天人的性观念和爱观念,是完全错乱的,下面详细讲讲:

动物性

在今天很多人的认知中,是完全把爱、爱情、恋爱这些东西与“性”完全等同起来的,很少人有会意识到,爱所包含的,既包括性,也远不止于性。

网络中常有一句玩笑,谈到恋爱,人们就会用赵忠祥老师在《动物世界》中从常用开场白:“春天到了,又到了动物们XX的季节”。

虽然只是一句玩笑,但怎样说话,怎样开玩笑,反应正是一个人的核心认知。

因为开玩笑时,你的思维是放松的,很多潜意识的东西,很多你平时压抑着的、或者总是加以掩饰的东西,就会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

那这个玩笑反应的,是现代人怎样的认知呢?答案很明显,那就是把人当动物。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笔者大惊小怪了,他们可能会反驳说:“人本来就是动物啊,这难道还需要质疑吗?现代科学甚至表明,人和猿猴类动物的基因相似度超过90%,我们有生死,还要吃喝拉撒,不是动物,你说是什么?”

笔者想说的是,没错,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讲,我们的确是动物,我承认人的动物性这个基础。

但是,我们真的要仅仅停留与此吗?或者说,我们可以放纵自己停留在这一个层面,不去追求任何超越人的动物性的东西吗?

科学把人当动物研究,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为了追求确定性而迫不得已的措施,但我们可以直接把这种方法论,当做价值观吗?就完全把人当动物吗?

对于有的人来说,他们认为是完全可以的——而这,也是现代社会的各种病症的来源。

完蛋

把人完全当动物,人就会全面地“完蛋”,这个完蛋,分为三层,笔者一点一点细讲。

第一层完蛋,是彻底堕入纵欲的深渊,原因很简单:既然是动物,那就肆意满足自己的动物性,满足自己的动物欲望咯。

而纵欲所带来的,是身体和心灵高度的痛苦和焦虑:身体不行了,钱都挥霍了,为了纵欲浪费太多时间和金钱,并且留下各种大坑,需要靠以后辛苦的劳动去填补。

最重要的是,若纵欲能带来满足就好了,但纵欲完了,我们越感觉空虚,感到懊恼、焦虑。

我们总觉得把人当做动物,是很客观、很谦卑的自我认知,到最后却反而带来了如此严重的后果。

性与爱的区别?

到这里你也能理解,为什么人高看自己一眼,是如此的重要。

第二层完蛋,是注意力和心智的崩塌,这并不难理解,一个满脑子都是要满足自己这样那样欲望的人,怎么还有其余的精力想问题呢?

并且,在无节制纵欲的过程中,人的心智便会被潜移默化地改变,因为他所见所感,全是用于满足自己欲望的东西,任何东西或者人,都是为满足他的欲望而存在的东西。

物化女性,物化男性,物化、工具化一切亲密关系……这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受到的精神危机,就根植于此。

异化

第三层完蛋,解释起来比较复杂,我们需要回到“性”这个话题,重新梳理人这种存在对于性的独特认知。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有性的冲动?

这几乎是无解的难题,虽然科学会告诉我们一堆有关于体内的激素、荷尔蒙如何工作的原理,但这解释的仍然是发生机理,解释的是“如何发生”,并没有真正回答“为什么这一切存在”。

所以,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只有借助一些神秘性的东西,比如神话。

在古希腊人那里,他们认为,人的这种冲动,是由一个叫做“爱若斯”的东西驱动的。

很多人可能觉得不以为然,我问你原因,你给我造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玩意儿,有意义吗?

其实古希腊人这个想法的妙处,并不在于它如何规定一切,而在于它讲出的发展逻辑:爱若斯驱动人有冲动,但它不会止步于此,它会让人在寻找一个个具体的美的人,美的物的过程中,使目光穿透对象,最终达到对“美本身”的爱。

而我们今天人的问题在于,我们都心甘情愿停留在追求物的层次,不再往更高处看,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世界沉沦。

这就是笔者所讲的第三层完蛋,我们将自己置于一种非常奇怪的状态,人不是人,动物不是动物。

(全文完)

--------------------

我是单华伟,一个看书和写作的人,如果觉得文章有启发,记得点个赞吧,感谢你的阅读。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