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walk是什么?为啥年轻人喜欢扎堆 Citywalk?
city walk(又名:城市漫游),指的是城市行走或城市漫步,是一种城市微旅游方式。指的是几个人一起,在专业讲述员的带领下,有计划地行走在一条独特的路线上,从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各方面,感受一座城市鲜活的生命力。参与者不仅可以是外地游客,本地人也可以就此重新认识本地
近来,“Citywalk”在年轻人群体中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一股风潮。
Citywalk已然成为一股不可忽略的风尚,但仍有许多人对这股新风感到不解。许多人往往在搜索“Citywalk是什么?”后恍然感叹:“嗨!不就是散步吗,整这么高级干啥!”
听起来与“压马路”“散步”“遛弯儿”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Citywalk,大有“新瓶装旧酒”之感。然而,这背后更值得探究的是,为何“朴实无华”的Citywalk能获得年轻人的青睐?
01 “压马路”的潮流:中产的新时尚单品?
Citywalk的走红与社交媒体密不可分。近两个月无论是以短视频为主的抖音还是以图文笔记为主的小红书、微博都掀起了Citywalk的潮流。这个端午假期,人们分享着在各个历史文化街区中漫步的经历,将这种旅行方式推向高潮。
但也有人从这种风潮中,嗅到一丝“中产小资”的情调,戏称Citywalk是继围炉煮茶、露营、徒步后,时尚达人们新的潮流单品。
(抖音网友评论)
这类想法或许源于词汇Citywalk本身自带的时尚感与氛围感。Citywalk最早在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流行起来,在社交媒体搜索相关信息,大多数分享都展现了相似的画面:穿着时尚的年轻人在摩登街头随便走走,喝杯咖啡再拍几张照片上传至社交媒体,并带上Citywalk的标签。
但这种看起来没什么新意的旅行方式能够重获年轻人的青睐,也许,不只为了赶潮流。
步行是城市漫步最明显的特点。热衷于Citywalk的人们,选择回归最原始的出游方式,用脚步丈量城市,感受方寸之间的一呼一吸。
漫步的同时也是“慢”步,抛弃追求效率的现代交通工具,无需再去完成一份“都去过哪些景点”的答卷,也不必被一份紧凑的日程安排驱赶着前行,带上耳机随意地走在街头,在极慢的速度中,掌控探寻的节奏。
与其说城市漫步是追逐潮流的年轻人们新的时尚单品,不如说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态度,走走停停的慢节奏里,没有目的本身成了目的。恰如蒋勋所言:“我们已经忘了,缓慢也是一种速度,与会、婉转也是一种抵达的方式。从高速度的快感追求,慢下来,体会缓和的悠闲,速度有了人文的质量。”
(小红书网友分享)
毋庸置疑,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节奏。漫步不仅让人们的探索节奏缓下来,更提供了一个与周围或陌生城市节奏碰撞的可能性。正如朱自清曾在散文里写“柏林的街道宽大,干净,伦敦巴黎都赶不上的;又因为不景气,来往的车辆也显得稀些。在这儿走路,尽可以从容自在的呼吸空气,不用张张往往躲躲闪闪。”
漫步的艺术正在于在不同的城市中无目的地闲逛,以充分唤醒麻木的感官和知觉,在不同节奏的多重奏中,实现日常生活的诗意化和美学化。
Citywalk不仅是一种休闲方式,也成为了人们深度融入城市文化的途径。感受一座城市,不只是看人头攒动的景点,也可以是漫步其中,看这里的人间烟火。
02 “不花钱的快乐”
在消费主义之外找寻随性
Citywalk通常和“穷游”的tag一同出现,在这种“没钱瞎溜达”“不花钱的快乐”中,低成本、随性自由是Citywalk的精髓。
在许多网友的分享中,她们“遇到绿灯就前行,遇到红灯就转弯”,“和朋友石头剪刀布决定往哪个方向走”,不再刻意挤进网红打卡点,追求的就是一种开盲盒般的随性与快乐。
(抖音网友分享)
与花钱营造“松弛感”不同,热爱城市漫步的人们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追求免费的放松。围炉煮茶或围炉冰茶?听起来像是以金钱堆砌氛围。露营?徒步?一不小心则会陷入不断购买高阶装备的陷阱。
旅行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下,早已成为精心打造的标准化商品。有人吐槽现在各地的景点越来越相似,而更为荒谬的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正在被围墙阻隔,成为“仅付费可见”。
前几天,“景区修围墙”的现象引起网友热议。网友发现云南梅里雪山景区附近、九龙瀑布群、黄河壶口瀑布沿途公路等景区附近都修建了高高的围墙,游客无法在路边欣赏景区风景,必须要买票进入景区才可游玩。‘
(梅里雪山附近214国道旁的围墙)
在消费主义语境中,人最突出的身份是消费者,旅行不过是去另一个地方消费,并在社交媒体上创造出一个精致的形象,旅行本身的乐趣早已被明码标价,通过购买才可获得。
在Citywalk低成本游玩的流行背后,也许是人们对消费主义所营造出的精致生活的厌倦,人们不愿再通过以消费的方式购买松弛与自由,转而渴望一种具有粗粝感的自然生活。
恰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如果你的目的只是想到某一个地方去,你当然可以坐驿车,但是,如果是为了游历,那就要步行了。Citywalkers不愿为高额的松弛幻影买单,漫步在城市中,这一次,只为了游历而游历。
03 人与城市再连接
从逃离到漫步
许多网友称 “Citywalk才是打开一座城市的正确方式”,越来越多网友自发分享各个城市的Citywalk路线,甚至一些志愿团队正在落地开花,组织起成规模的Citywalk活动。
(抖音Citywalk相关分享)
从小众时尚到规模化发展,Citywalk似乎也代表着都市青年对于城市的新视角:从渴望逃离城市到享受漫步城市。
曾几何时,城市几乎成为人人“逃而不得”的樊笼。卡夫卡说:“城市是残酷荒野”,毕淑敏说:“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梭罗说:“如果我跟云朵说话,你千万不要见怪,因为城市是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生活的地方。”
城市代表着奔流不息的激流,裹挟着,侵袭着,也摧毁着人们的生活。人类学家项飚的理论指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消灭附近”。人们不关注街头巷尾的日常生活,空间在生活中失去了实体存在,多元复杂的周围生活层次正在不断被压缩直至消失。城市中的人们不断原子化,城市社会变成了“陌生人社会”,城市中个体生活的“附近”正在消失......
而在Citywalk的视角下,城市以其丰富的层次感再度走进人们的视野。在众多Citywalk公益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眼中,他们通过Citywalk了解、记录城市,与城市深入互动。
(某志愿者团队组织的系列Citywalk活动)
Citywalk不仅仅是一种流行趋势,更表露着一种对城市的热爱和融入。踏过石板铺就的小路,街道巷陌中隐藏着的故事静待发掘,路过那些城市老建筑,历史的印记闪烁在老旧的砖瓦上,漫步于繁华的商业街区,城市的繁华与活力徐徐展开。
(抖音网友评论)
社会学家和城市规划师卢修斯 ? 伯克哈特曾创立漫步学理论,他认为步行是感知世界的原始模式,是一种体验地方和感知周围世界的方式,实现了对环境的积极参与,以修正技术进步导致的人们对景观感知的疏远。
在漫步中,人与城市的关系得以重构。漫步让人们以嵌入式的视角看待城市及其发展。城市漫步提供了一个以“身体”为媒介嵌入空间的视角,此刻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的森林,而是一种“体验式景观”。在一步一景的互动间,人与周围环境的疏离和隔阂逐渐消融,沿着城市的脉络,我们得以感知自己和他人如何在城市存在着。
(抖音网友评论)
Citywalk让人们自由地探索城市独特的灵魂,也是人们与城市共鸣的纽带。城市不再被视为一个囚禁心灵的地方,而是步履相伴的真实时空。人们放慢脚步,聆听街头巷尾的喧嚣与沉寂,在轻盈地行走中,感受城市的脉动。在这一过程中,人与城市的关系从对立再度走向连接和共荣共生,城市不是机械的人与物的集合体,而是一个多元丰富的有机体。
如果有人还在疑惑,不计划、不打卡、不赶趟儿的Citywalk究竟乐趣何在?
也许正如三毛在《梦里花多少》中所答:“ 哪里要什么东西呢?我要的是在我深爱的乱七八糟的城市里发发疯,享受一下人世间的艳俗和繁华罢了。”
(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记者种昂当下,“独角兽”公司正受到各路资本的追捧。
独角兽本为西方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形如白马,额前有一个螺旋角。2013年,美国著名Cowboy Venture投资人Aileen Lee将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统计、分类,称之为“独角兽”公司。此后,这一概念迅速流行于全球。
从这个角度来说,“独角兽”公司大致有两个标准,其一是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其二是初创企业。二者叠加即是指代那些拥有高速度发展、高市场份额的新兴企业。
今天的“独角兽”或许就是未来的产业巨头。它是折射区域经济的一面镜子,是解读经济前沿的一个角度,是观察资本热钱流向的一个窗口。
神话传说中,独角兽稀有且高贵;在现实中,“独角兽”却呈现出一个有趣的特征——喜好群居、扎堆。从产业分布来看,“独角兽”多扎堆于互联网产业,实体产业极少;从归属领域来看,它们多集中在消费领域;从地域来看,80%以上的“独角兽”群居于北上深杭等少数城市。
扎堆虚拟经济
浏览各种“独角兽”公司的榜单,无论是胡润研究院的排名,还是近来出现的中关村管委会的统计,或是媒体制造的榜单来看,它们都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现象——扎堆出现在互联网经济当中。相比而言,传统产业、实体经济中的“独角兽”数量稀少。
如,胡润评出的“2017年独角兽企业TOP10”中蚂蚁金服、滴滴出行、新美大、今日头条等就有7家明显带有“互联网+”属性。中关村管委会统计出的164家“独角兽”公司多数都与互联网经济相关:其中电子商务多达33家、互联网金融21家;在众多“独角兽”中,互联网金融领域估值最高、为1592.7亿美元,占总估值的25%;即便是传统产业如大健康、教育也以春雨医生、VIPKID这种网络平台公司的形式上榜。
有人说,“独角兽”是嚼着垄断者的骨头开始成长的。不难发现金融、医疗、教育、公共交通等依赖牌照作为门槛的行业诞生出大量的“独角兽”公司。以往这些具有垄断性质的产业凭借政策门槛、牌照限制,形成了坚固的行业壁垒,产生出令人垂涎的垄断利润,首先吸引了“独角兽”蜂拥而入。
现实中,新兴的互联网产业往往政策限制少,许多细分领域尚未形成政策门槛,已被嗅觉灵敏、反应奇快的“独角兽”冲得七零八落。如当初滴滴出行通过天价补贴,一夜之间闯入了垄断已久的出租车行业,最初一天烧掉的1个亿的补贴,迅速吸引了海量的消费者,1年内使其拉升至100亿美元市值的规模,等全国各地监管部门反应过来已为时已晚。
滴滴出行、春雨医生、支付宝等一大批新兴公司闯入长期垄断的产业,疯狂抢夺着高额的行业利润,助其迅速成长为体型硕大的“独角兽”。一再突破政策禁区,“独角兽”一面心里窃喜一面心里打鼓,就连马云也曾试探性的公开表示,“如果国家需要支付宝,我会把公司送给国家!”
“独角兽”公司扎堆出现在虚拟经济,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产业政策限制少,得以进入垄断行业获取高利润;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虚拟经济普遍具有轻资产、低成本、高弹性等特征。
一个布局在传统产业、实体经济的企业要想在短时间内崛起,成为行业的“独角兽”,往往需要土地、水电、原料、物流、销售网络、产业集群配套等诸多现实条件,甚至许多制造企业只因交通运输“治限治超”、环保排放没有达标,就会被罚上百万千万。所以,一个实体企业在行业内崭露头角通常要经历十年以上的艰辛创业。
反观互联网产业、虚拟经济,由于不像实体经济那样受各种投入要素等资源、生态环境与技术创新的限制,常常只需具备了人才、技术,再加上一个创新型的商业模式,就能吸引大笔资金,借助互联网在短短数年内迅速蹿红,估值高达数十亿。
难怪业界普遍认为,正是由于虚拟经济、互联网产业具有成长快、成本低、利润高等特征,才造就了大量“独角兽”,呈现出扎堆聚集的现象。
集中消费领域
有人曾拿中美两国的“独角兽”做比对,结果却发现,中国“独角兽”多集中在消费领域,美国的“独角兽”多聚集于科技领域。
大量中国“独角兽”的诞生是以互联网等新兴科技为平台满足、挖掘用户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集中在吃喝玩乐和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费领域。有统计称,中国来自消费、商业服务相关行业的独角兽占全部独角兽的60%以上。而美国独角兽则多集中在以技术创新为主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医疗保健等领域。
中美“独角兽”这一差别也折射出两国正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早在十年前,2008年美国人均年收入已达3.76万美元,如今已然经历了消费升级阶段,率先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战略,开始进入科技变革时代。由此,美国“独角兽”多聚集于高科技领域。
中国经过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后,中高收入群体数量突飞猛进,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万元人民币。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企业提供基本服务的产品了,消费需求开始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转变到能够提高生活品质、服务个人意愿的方向。这时,中国面临着一场消费大升级。
国家发改委会日前发布《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增长10.2%。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8322元,增长7.1%。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53.6%,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6年占比超过50%。
消费升级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其一,消费体验的升级,消费者渴望得到更好的服务,获得更好的体验;其次,消费品质的升级,即用相同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产品,或者相同服务能有更低的价格;其三,消费品类的升级,满足消费消费者多样化、一站式的需求。
谁化解了消费的痛点,谁能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谁就能从这场消费盛宴中更多的分羹。统观中国诞生的“独角兽”多是得益于满足了消费者的这三个方面。
春雨医生收到追捧,即是凭借着互联网平台为患者大大化解了就医难的消费痛点;滴滴出行则让出行者有了更便捷、更省钱的出行选择;今日头条则整合海量的信息,为读者推送出喜爱的资讯?
易观智库发布《2018年中国互联网十大盘点及十大预测》报告。报告显示,消费升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关键点,在2018年消费升级领域将诞生更多“独角兽”。
群居少数城市
从区域分布来看,“独角兽”公司呈现出的另一种独特的现象是群居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少数区域。
在一项综合了Wall Street Jour-nal、胡润研究院等多家机构的统计分析结果中,截至2018年2月,中国大陆境内被国内外投资者和投机机构认可的“独角兽”公司共有136家。其中,总部位于北京的有61家,总估值约16553亿元人民币,上海有29家,总估值约4976亿元人民币,杭州有18家,深圳有11家,国内其他城市共17家。拥有数量排名前四的北上杭深四大城市共拥有中国大陆总数约87.5%,总估值约90.6%。
在刚刚发布的《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中,164家“独角兽”主要分布于19座城市,北京70家,上海36家,杭州17家,深圳14家?有137家“独角兽”公司群居在四个城市,占比高达83%以上。一线城市广州有3家,苏州仅1家。
细数许多“独角兽”成长的过程,往往是几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萌生出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在资本的加持下就能孵化出一只“独角兽”。由于扎堆在互联网经济、属技术密集型产业,“独角兽”最关键的要素当属高科技人才。
曾有一个故事流传于美国“独角兽”群居的硅谷。当地“独角兽”们不断“捕猎”如谷歌等科技巨头里的人才,甚至连给技术人才做饭的厨师都不放过。也正是“人”这一要素使得“独角兽”们扎堆出现在少数城市和区域。
“中关村是国内最大的互联网人才集聚地,多年来中关村在互联网行业各个领域都形成了人才的高密度分布,包括研发、技术、产品等。”金山云CEO王育林在面对中关村何以成为一座“独角兽”之城的问题时首先提到了人才优势:“在中关村很容易就能找到所需的各行业人才。”
事实上,上海、杭州和深圳都是全国高科技人才、金融人才、创新型人才的聚集地。
虚拟经济、无需大面积用地,往往具有高成长性、高利润空间,“独角兽”们不必如实体企业一般计较成本因素,能够选择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驻足、最具成长性的土壤扎根。
在《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列举的164家“独角兽”中,排名第三的经济大省山东竟无一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山东在高科技人才上的缺失。当地一位学界人士指出,作为传统经济大省,山东经济结构以国企为主,以加工制造为主,缺少具有活力的高科技民企,也就无法留住IT、金融和创新型人才。没有相应的土壤,也就导致了一个经济大省竟无一家“独角兽”的尴尬。
今天的“独角兽”或许就是未来的产业巨头,它是折射区域经济的一面镜子,是解读经济前沿的一个角度,是观察资本热钱流向的一个窗口。从“独角兽”的群居效应、扎堆现象来看,未来产业间、区域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值得警醒。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