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和渐悟的区别是什么?
禅宗六祖慧能在广东曹溪开“顿悟”法门,主张修禅应当是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顿悟,认为成佛不用研习经书,也不用经过长期渐进的修行,只要通过内心的观照,就能一朝豁然大悟,见得自性本来清净圆满,便能即身成佛。唐朝初期,内地佛教的禅宗正在势头上,顿悟的说法影响甚广。
文成公主嫁进西藏时,跟随她同去的有大批汉族僧人,还捎去了许多汉文佛经。相传,当时有一名叫大天寿的汉僧曾参与了藏文佛经的翻译。后来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赞普成亲时,又捎去了汉地佛教的相关法器、典籍等。尺带珠丹与其儿子赤松德赞都曾派遣僧人到长安取经,邀请汉僧来藏讲学。因此,中原的佛教对西藏佛教有过一些影响,此中便包括禅宗的顿悟理论。
禅宗的顿悟在西藏地区逐渐成长为一股不小的势力。据史书记载,在8世纪后期赤松德赞当政时,有一个名叫大乘和尚的汉僧,在西藏弘传佛教的顿悟说,认为成佛不必依靠长期的修行,只要靠修行者的主观觉悟,实现内在的顿悟。而大乘和尚这一派又有“顿门巴”之称,在西藏影响颇深。
顿门巴的发展受到了以寂护、莲花成为代表的印度僧人的极力反对,他们指斥“顿悟成佛”的说法是错误的,他们认为想要修得正果,就要像登山一样一步一步往上爬,只有经过长期渐进的修持,才能成就正果,而此一派的主张被称为“渐门巴”。
因为顿门巴和渐门巴在教义、修行等方面的主张不同,从而两派间屡屡发生争执,矛盾愈演愈烈。赤松德赞起初不予表态,后来不得不下决心来解决这场佛教内部的争执。于是,他亲自出面召集以大乘和尚为首的顿门巴和以莲花成为首的渐门巴展开公开辩论。
据说,顿悟和渐悟两派的辩论先后持续了3年之久,即792~794年。最后,渐门巴的理论得到了赤松德赞的认同,使得以莲花成为首的渐门巴战胜了顿门巴,获得了最后胜利,而“渐顿之争”也成为了西藏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