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的意思
本义:看、察看。如:阅览、阅读、翻阅、传阅、批阅、订阅、检阅、阅兵。 衍义:引申指“经历”。如:阅历、已阅三月。衍义:又用作姓 。
古义:1.逐一点数.《墨子·号令》:“擅离署,戮,门尉昼三阅之,莫,鼓系门闭一阅.”2.检阅.《书·多方》:“亦则以穆穆在乃位,克阅于乃邑谋介.”3.搜索.《左传·昭公七年》:“周文王之法曰:‘有亡,荒阅’,所以得天下也.”4.观看.《北齐书·王晞传》:“晞曰:‘我少年以来,阅要人多矣,充诎少时,鲜不败绩.’”5.阅读;阅览.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阅石室,启金匮.”6.镜子.《鹖冠子·道端》:“此君臣之变,治乱之分,兴坏之关梁,国家之阅也.”7.经过;经历.《史记·孝文本纪》:“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阅天下之义理多矣,明於国家之大体.”8.功绩.《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古者人臣功有五品……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9.指仕宦人家自序功状而树立在门外右边的柱子.后来亦称名门巨室为“阅”.《玉篇·门部》:“阀,在左曰阀,在右曰阅.”10.出.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成法》:“万物之多,皆阅一空(孔).”11.容纳.《诗·邶风·谷风》:“我躬不阅,遑恤我後.”12.汇总;汇合.晋陆机《叹逝赋》:“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13.通“穴”.《诗·曹风·蜉蝣》:“蜉蝣掘阅,麻衣如雪.”14.通“锐”.《吕氏春秋·审时》:“後时者,茎叶带芒而末衡,穗阅而青零.”15.指锐气.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老子·德经》:“坐(挫)其阅锐,解其纷.”16.通“脱”.损减.《荀子·修身》:“良贾不为折阅不市.”
相关出处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出自清代纪昀的《河中石兽》,原句是”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
译: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
扩展资料
《河中石兽》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此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人寻味的。它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特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其实都能证明这一点。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阅”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但是在公文处理中,很可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例如:阅示、阅办、阅处、阅研、阅存、阅知(阅悉)或者干脆一个“阅”。
阅系家族里这么多词汇,如何区分不同,准确使用呢?只要搞清楚一点就行:行文的方向。
公文按照运行的方向,分为三种:上行文、下行文 、平行文。行文方向不同,所使用的文种和语气都有不同。
阅示(阅后作出指示)一词,多用于上行,请上级阅后拿出意见。如分管领导提出拟办意见后,如果觉得有必要,一般会签给一把手——
? 拟同意,请XX同志阅示。
现在平级之间用“阅示”也很多,这是同僚间的客气。如分管领导提出拟办意见后,因其中有事项涉及其他班子成员分管范围,也会写一句——请XX同志阅示——让同级看了舒服。
? 还有一个词:阅批,也用于上行。语气比阅示要重,这是请上级阅后批准。一般这样写,是明确提出请上级批准。
? 阅办(阅后办理)、阅处(阅后处理)用于下行,都是给下级的,千万别用错,如果不熟悉党八股这一套,一不小心给上级的文里出现“请领导阅处”,那就很危险了。领导会觉得你没大没小,很不懂规矩。用《武林外传》里燕小六的话:很影响仕途哦。
? 如果说阅办和阅处有什么差别?阅处比阅办的语气稍微轻一点,毕竟处理比办理的自由度大一些。
? 类似于阅办、阅处的公文用语还有:酌办、酌处,语气上更轻一些,灵活度更大。到底办不办,办到什么程度,怎么办,这就需要你去认真领会了……
? 阅研、阅知、阅存也都用于下行文,如果发现某份文件或资料很有价值,应该请领导看看,但又不需要上面拿出意见,记住一定要这样写:报请XX同志阅研,这样领导才不会怪你不懂规矩。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