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见识了:“清朝版”故宫和“明朝版”故宫真的不一样吗?
明清北京宫城的总体布局形成于明,但现有绝大部分建筑为清代建筑,有些还做了适当的改动。清王朝定鼎中原,继承、尊重明宫遗址,并逐步加以恢复完善。
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兵败一片石,回京后在紫禁城武英殿登基称帝,当晚焚烧北京部分宫殿,率军趋西安。同年九月顺治皇帝车驾如北京,只能在皇极门登极、颁诏、大赦,作为临时的常朝之所。随后,清朝开始在原宫殿建筑基址上逐步复建宫阙,至康熙中期,紫禁城宫殿群才基本恢复到前明时的规制。进入乾隆时代,紫禁城的建造不再局限在恢复旧貌上,而有诸多改造。如乾西五所,改造为重华宫、建福宫花园;宁寿宫添建大殿及后寝养性殿、乐寿堂、戏台、花园,撷芳殿改建为南三所;新建寿康宫、雨华阁、文渊阁。景山上添建五亭,山前建绮望楼,移建寿皇殿于景山之北中轴线上等。
总之,在进一步加强紫禁城轴线艺术的空间效果的同时,又将明代形成的宫殿格局有所改动,以适应当时宫廷之需要。乾隆时期的宫廷建筑在形式及内容上敢于走出明代建筑的案臼,装修上亦追求宏丽,使紫禁城的风格更为丰富。乾隆以后,各朝增建很少,皆为修补或重建,甚至有空闲不用,毁圯不修的宫室。
外朝宫殿、门庑基本依明朝旧制恢复,但有微小更动。由于接受了外朝三大殿在明代以及清初数次失火相互延烧、殿阁门廊俱毁的历史教训。康熙十八年火灾后,于三十四年重建时,将太和殿及保和殿两侧的斜廊改为阶梯状封火墙,而且将保和殿前东西联庑中加设封火山墙七道,将联庑分割成六段,太和殿前东西联庑在加设封火墙的同时,又将左翼门、右翼门、体仁阁、弘义阁等门阁独立出来,两侧联庑至此中断,改为厚墙连接。以上这些措施皆是出于避免火灾延烧的原因,基于同样原因,乾清宫、坤宁宫两侧的斜廊亦取消,改为封火墙。
太和门前东西房的进深改小了,间数增多。明代东西房共40间,在协和门、熙和门南北各10间,而现今各为13间。三大殿中的中和殿、保和殿的位置疑似也有更动,现存中和殿位于工字形三层大台基的中心偏北,殿堂两侧与台基踏步中心没有对中,保和殿位置亦推至台基北边沿。而明代三大殿在建极殿(保和殿)后尚有一座重要宫门—云台门。云台门左右称云台左、右门,其地亦称平台,明代召对阁臣等官常于平台处,该门坐落在三层台基之上。以目前保和殿的布局,根本无法布置此门,估计明代建极殿的位置可能南移若干,与工字形台基平面呈对称关系。从使用角度来说,增加了三殿前广场空间,安排朝典仪仗更宽敞一些,亦有益处。
明代后宫坤宁门的位置在今顺贞门位置,即将宫后苑包在后宫宫墙之内,宫苑连为一体,在今坤宁门位置为一围廊,称游艺斋。而清代改建时将坤宁门内移至围廊外,门左右添建东西板房为太监值宿处所,使御花园成为一独立的宫内园林。
明代坤宁宫为皇后的日常起居处,清顺治十二年修建坤宁宫时依据盛京(今辽宁沈阳)皇宫清宁宫旧制,将其改为祀神、皇帝大婚的处所。坤宁宫平面为七开间带周围廊,呈不对称布置,东尽两间的东暖阁为皇帝喜房,西尽间为夹屋,中部四间为神堂。正门开在东次间,改隔扇门为木板门。神堂内按满族习俗,沿北西南三面设万字炕,俗称“口袋居”。北墙东侧设煮祭肉的大锅及肉案,窗户亦改为吊搭窗。宫前月台东侧立有4米高的祭神杆。每年元旦次日及春秋两季举行大祀神于坤宁宫,用大锅煮胙肉,内外藩王及诸大臣皆入宫行礼。清代坤宁宫已不是寝宫,而是一座神堂建筑。
明朝宫城内廷以乾清宫、坤宁宫为紫微正中,左右各有东西六宫以为辅翼。在东西六宫之北,各有五所供皇子、皇孙居住的次要宫室,称为乾东房五所、乾西房五所。乾西五所在康熙时代的建筑基础上,改建为重华宫、漱芳斋、建福宫花园等宫室建筑,变化较大。
乾东五所为皇子、皇孙居处,嘉庆帝为皇子时曾住过。其中头所、二所至嘉庆十四年时尚为皇子居处,但此后改变使用性质,分别为如意馆、寿药房、敬事房、四执库、古董房等。如意馆为宫廷中的画院,原在西路慈宁花园东侧造办处内,可能光绪时,慈禧太后喜欢艺术,大力恢复如意馆,移来乾东头所。
明朝的皇城有哪些特点?
故宫又称紫禁城,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迄今为止已有六百年的历史。不过,你要是认为明朝时期的皇宫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故宫差不多,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当时的皇宫规模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庞大很多。
如上图所示,明朝时期的北京城分为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宫城)四个部分。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皇宫就是指紫禁城,可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皇宫就是皇城以内的所有区域,紫禁城仅仅是皇宫的一部分。
皇城位于内城的中心区域,它南起今天的长安街,北到地安门大街,东至东皇城根南街,西达西皇城根南街,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占地面积687万平方米,差不多有十个故宫大小。
皇城外围用一道红墙围绕起来,这堵围墙也称萧墙或红门拦马墙,顾名思义就是指皇宫禁地不允许骑马入内。皇城城墙共有两重,即外皇城和内皇城。外皇城有四道门:南面为承天门(天安门)、东面为东安门(在今东华门大街和南河沿交口处)、西面为西安门(在西安门大街中段)、北面为北安门(地安门)。内皇城在筒子河外围,南起太庙和社稷坛墙东、西、北三面各有三道门。外皇城共设有禁军岗哨七十二座,内皇城外设有禁军岗哨三十六座,每座岗哨由十名禁军组成。这种双重城墙,步步设防的主要目的自然为了防御和警戒,确保紫禁城内皇帝的人身安全。
皇城以内皆属皇宫禁地,不仅普通百姓不能进入,就连宫女、太监也只能在各自所属的区域内活动,如果胡乱串门被抓到,轻则打板子,重则直接脑袋搬家。
虽然皇城范围很大,但里面却很紧凑。在紫禁城以外,皇城以内分布着众多机构,比如宦官官署就有十二监(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此外还有十座库房(甲字库、乙字库、丙字库、丁字库、戊字库、承运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积库、赃罚库),用于存放从全国各地搜刮上来的各种物资。
如今的天安门广场在明朝时期被称为“千步廊”。它位于皇城以外的正南面,是整个大明帝国的行政中心。当时这里左右两边各有廊房一百多间,它们是各中央机构的办公场所。按照文东武西的布局,六部(吏、户、兵、刑、礼、工)、鸿胪寺、宗人府、钦天监、太医院都位于东边廊房。五府(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锦衣卫、太常寺、通政司位于西边廊房。两道红墙把五府、六部隔在墙外,一方面便于官员上朝和办公,另一方面也杜绝了闲杂人等进入皇宫产生的安全隐患。
“千步廊”呈现“T”型结构,一条狭长的石路直达承天门前,再向左右展开。在金水河上的五座金水桥和两座华表、石狮衬托下,承天门更显得雄伟、壮丽,这在建筑上是一种“蓄势”手段,“九重宫禁”的气势就这样被进一步烘托出来,既体现了皇宫的威严,也让人加深了皇权至上的印象。
明朝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4个部分组成。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外沿周长约3.4千米。紫禁城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城墙的四角有四座设计精巧的角楼。皇城位于京城内,环绕在宫城外,是拱卫皇宫并为皇宫提供各种服务和生活保障的特殊城池,面积约7平方千米。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