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相对于“在网络上碎片化阅读”,有什么优势吗?
开卷有益,无论读书还是碎片化阅读都会有所收益,区别在于,?读书?是系统化的阅读,碎片化阅读接受的知识比较简单和凌乱。
读书是系统化的阅读。一个人一以贯之地阅读某方面的书,学到的知识比较系统,比较全面和专业。比如你读《红楼梦》,你会掌握整部小说的脉络和故事情节以及故事发展的线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小说反映的思想论点,了解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脉络,对把握整部小说的架构有很大帮助。
如果只是网络上的碎片化阅读一些关于红楼梦的知识点,则很难把握整部小说的人物关系,组织架构等,更无法全面理解小说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立场与观点。
碎片化的阅读犹如散兵游勇,不成体系,很难学到系统而又全面的知识。有些人比较热衷于碎片化阅读,与人交谈也能夸夸其谈,但这样的人所谈的知识点根本不值得推敲。碎片化阅读容易产生?知其然?但不知?所以然?的情况。
现实中有很多人凭借一知半解的知识夸夸其谈,但又不够深刻,往往只懂得一些皮毛,这样的人往往属于?半罐子叮当?的那类人。头条中就充斥着很多喜欢碎片化阅读的人。真正做学问,这样是不行的。比如读《三国》,想要真正了解关于三国的知识,你就要系统地读原著,读《三国志》,如果只是碎片化地看看《三国演义》小说和电视剧,那,你肯定弄不懂三国演义真正的精髓和作者拥刘抑曹的主观思想的成因。
所以,读书就要系统地去读,才能学到系统而全面的知识,切不可急功近利走捷径,这里学一点那里看一点,就站沾沾自喜,那样只能是自欺欺人,于己无益。
电子书与纸质阅读书本有什么不一样? 常常有家长跟我反映,家里读中学的孩子整天挂在网络上,劝他们多看点书不要沉迷于计算机,结果常常被孩子反驳:“我在网络上搜寻阅读的数据也像是书啊!甚至比书的讯息更新、更实时呢!”
阅读网络上的数据与印刷出来的书到底一样不一样? 我想,首先得先区分书的媒介,不管是用纸印刷,或者用竹简,用羊皮,或者是电子书,只要经过编辑处理过正式发行的书,都算是书,与网络搜寻的数据是不同的。
不管是用什么媒介,只要是经过处理的书,都有成本,除了作者殚精竭虑的写作之外,还经过层层的编辑筛选与讨论,修正校订然后才会出版发行,基本上是有构架、有层次、有想法与目标,即便百科全书,只要经过编辑处理发行,都会有其独特的观点与架构。
当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学问,一个新的领域,必须找到那门学问的几本经典书籍,仔仔细细地从头读到尾,在脑中建立起完整的轮廓,这种轮廓也可以称作知识的基本架构,有了这样整体的认识之后,后续找到的许多资料与琐碎的细节才能适当地安放在那个架构里,也才能形成有意义的了解与记忆。
没有对那个领域的整体了解,网络上搜寻到无穷无尽的数据不仅没有帮助、浪费时间外,甚至有害,会使我们淹没在讯息的大海中。许多在大学任教的朋友感慨,现在学生的报告内容似乎非常丰富,旁征博引找了许多数据,但是却抓不到重点,结论也非常模糊,甚至搞不清楚作业的问题到底是要他们回答什么。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自己的观点,也不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即便花了一大堆时间在网络上漫游,剪剪贴贴,但其实还是无法形成真正的收获与了解。
当然,网络搜寻还是有好处!
最大好处是当我们很明确地知道想找什么数据时,帮助最大,以前可能要耗费数周埋在图书馆与积满灰尘的古老文献或期刊中奋斗,现在可以舒舒服服且很省时间地通过各种网络的数据库找到答案。但是别忘了前提是我们知道要找什么,知道该提出什么问题。我们都知道,对一门知识没有彻底了解,很难提出有意义的好问题。
资深出版人詹宏志就曾比喻:“Internet就像是一本非常大又丰富的书,有一万页,但是没有编码又散落一地,没有好的训练,网络的帮助其实很小,只会让人迷失。”真正要通过网络做学问,需要高阶的训练(与利用网络购物或查哪里有
好吃的餐厅这种低阶的使用需求完全不同),这些训练必须从阅读一本又一本的书来建立,没有快捷方式可以走。
网络上的讯息你能找得到的,别人也可以找得到,真能让我们胜出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去界定这些讯息之间的关系,如何用自己的想象与专业知识去利用这些讯息,因此,还是要一步一脚印地从书本阅读起吧!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