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谥号有高低之分吗?
谥号真的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只有褒贬之分。具体是怎样也不一一累述。主要是对人物平生中肯的评价罢了,《明会典》记载最早出现了谥号固定的排序。
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
与此同例,与“武”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信、康、壮、恒、愍、烈、勇、僖。还有一种文武通用的谥法。
与“忠”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文、武、定、烈、简、肃、毅、敬、宪、节、贞、靖、襄、敏、安、僖、穆、介、威、端、壮、宣、裕、果、勇、愍、刚、惠、悫、怀、清。
另,宋朝文正的谥号也是最高的,范仲淹-范文正公。
扩展资料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参考资料:
先从谥号开始说吧。所谓“谥号”,就是在帝王死掉之后,史官根据他们生前的所作所为给他们一个评价,来表明这是个好帝王或者是个昏君亦或是平庸之人。谥号的使用是有固定的规矩的,就像是有个文字库,谥号的选择就是从这里面选择出来的。
比如,我们熟悉的汉武帝,“武”字就是一个好的谥号,是说这名帝王生前十分勇猛,带领国家征战四方,平定四方祸乱;而周厉王,他在位的时候杀害了很多无辜的大臣百姓,为人凶狠阴毒,“厉”字就是用来骂他的,同样的例子还有隋炀帝,“炀”的意思是不不重礼仪刚愎自用,将自己凌驾于众人之上,也是骂他的一个谥号。
而“庙号”顾名思义,就是下任帝王给上任修建庙宇祭祀的时候起的名字。不过隋朝之前不是所有帝王都有庙号的,因为只有对国家社稷有贡献的人才配进入太庙接受子孙祭祀,而在唐朝之后,所有的帝王无论好坏都有了自己的庙号。怎么起庙号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如果这个帝王是有开国之功的,那么庙号就会被称为是“祖”,如果不是开国而是有守成之功,那么就会被称为“宗”,前者的代表比如说宋朝的赵匡胤是“太祖”,而唐朝很有名的是“唐太宗”,这些庙号都不是乱起的,都是有讲究的。
而且除了谥号和庙号,帝王们的名字还有很多别的类型,比如尊号就既可以在帝王生前就起好了,也可以在帝王死后追加,这个尊号就是纯粹的拍帝王马屁了。在最开始的时候尊号其实很短,就两个字左右,但是越到后来越夸张,好大喜功的帝王们恨不得写一本书来作为自己的尊号,例如乾隆帝的尊号就有20多个字,实在有趣。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