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 “以”字作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介词
1.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从,自,由——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7.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连词
1.为。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和,而——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则,那么——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表目的或结果等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度字虚词文言文翻译
六艺和七艺,是中国和西方古代高等教育的学科。
中国的六艺有两种含义:
1,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六艺现代解释,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礼:礼节。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乐:是六乐。六乐:指《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乐舞。古代最早的
射:射箭技术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五御:鸣和鸾、逐水曲 、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六书(周礼并未说明,后人的猜测可能是):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注:转注、假借是识字方法 ,而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方法,其中形声字约占百分之九十。)
数:算法(计数)数艺九科: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 九数即《九章算术》,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
2,孔子提出的春秋以来的六艺指的是六经:《诗经》《尚书》《易经》《乐经》《春秋》。
西方的七艺又称“自由七艺”,(liberal arts),意思是自由人应该具备的全部学识,七艺是西欧中世纪初期学校中的七门课程: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据考证,七艺教育最初是由柏拉图提出的。后有人将这七艺的前三门定为初级学科,称“三学”(trivium),把后四门定为高级学科,称“四术”(quadrivium).
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按照 “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 的原则,把学科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初级科目的体育包括游戏和若干项运动;初级科目的音乐除狭义的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学科.高级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学、音乐理论和天文学.
柏拉图认为,这些科目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智能,而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应用。古希腊的智者派则着重传授实用性的科目,主要是修辞学和辩证法(逻辑学)。古希腊创立的学科后来传入罗马并得到发展。
有相通之处,但方向还是有一定区别。
1. 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说新语〉三则》)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始得西山宴游记》)(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
(《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2. 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翻译一.文言词语的分类:1.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2.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二.仔细阅读常见虚词用法列表,体会要求的20个虚词的用法。
然后完成下列练习:1.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A.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你,你的) B.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并列)C.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承接)D.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好象)E. 吾恂恂而起(表修饰关系)F.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这样)2.下列各句中“乃”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句: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A.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B.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竟然)C.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是)D.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可是)E.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F.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3.下列各句中的“于”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D )例句: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A.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到)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对于)C.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比)D.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被)E. 贫者语于富者曰(对)F.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在)三.虚实兼类现象:所谓虚实兼类,就是指一些文言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又可以用作虚词。如:“之”的用法,既可以作代词(如“作《师说》以贻之”),又可以作助词(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可以作动词(如“佯狂不知所之者”)。
[小练习]解释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1.安①然后得一夕安寝 形容词,安稳②君子食无求饱,居主安 形容词,安乐,安逸③可以为富安天下 动词,使安定④君安与项伯有故 代词,怎么⑤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代词,哪里2.所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名词,处所②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名词,结果③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助词,与后面的动词一起构成名词性结构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助词,表被动⑤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 量词,座3.与①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期 介词,同,和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动词,给予③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动词,交好④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助词,同“欤”,吗⑤蹇叔之子与师 动词,参加⑥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 介词,对四.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古代的虚词,除了少数而外,大都是具有多种用法的。
如“因”一般用作介词,但可以表示“因为”的意思(如“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可以表示“根据”的意思(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可以作“经过、通过”的意思(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还可以用作连词,相当于“于是”(如“因出己虫,纳比笼中”)。[小练习]解释下列虚词在各句中的用法。
1.者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附于短语之后,相当于“……的人”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附于短语之后,相当于“……的事物”③二者不可得兼 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语气助词,表提顿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2. 以①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凭借②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在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为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并且⑤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和楚 用以3. 焉①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那里②青麻头伏焉 兼词,“于彼”,在那里③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助词,了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怎么⑤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拟声词词尾,助词五.虚词的古今变化。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生演化,古今用法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认真区别有助于对文言虚词的准确理解。
这种变化大致分为四种情况:1.用法消失。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作发语词,现在不这样用。
“险以远,则至者少”中的“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现在已不用。2.沿用至今。
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于是”,现在也用于表示承接。“学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也用于表示承接。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中的“而已”,现在也用于表示限止的语气。3.用法变化。
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的“所以”,古代表原因,现在表结果。“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中的“何如”,古代表示疑问,怎么样;现在表示选择的肯定部分。
4.另词替代。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矣”,感叹助词,现在为“啊”“了”取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则”,表示判断,现在为“就是”所替代。[小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虚词。
①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况且②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那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呢④为众人师且不敢 尚且⑤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那样⑥更若役,复。
3. 文言文虚词实词的翻译智:聪明,聪慧,机智,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觉得……聪明”
雨:yù,下雨。名词用作动词。是古代运用很多的一个字。
坏:毁坏。
暮而果大亡其财。而,连词,表修饰。
而疑邻人之父(而,转折连词,却。)
父:fǔ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老翁
其:他,代词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近,靠近。者:·····的人。)
居数月(居,经过。)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其,他的。将,带领。而,连词,表修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此,这。遽:就。为,变成。)
丁壮者引弦而战(引,拉。而,连词,表修饰。)
此独以跛之故(此,此人,这个人。之,的。故,缘故。)
胡人大入塞(大举)
4. 古文虚词翻译乃 1、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可译作“就”“这才”“于是”等。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曹刿论战》)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
译作“却”“竟然”“反而”等。如: 而君幸于赵王……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
译作“才”“仅”等。如: 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
译作“是”“就是”。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作定语或主语,译作“你的”“你”,不作宾语。
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汉书翟义传》)(发:发兵) 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
如: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
(《韩非子说林》) 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就”“才”“接着”。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
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
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 “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人间》) 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
如: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
《书博鸡者事》③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④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尺而已。
(《口技》)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5. 古文中有几个虚词1、但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副词,仅,只) 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连词,只是,不过)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连词,只要)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连词,假如) 2、唯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副词,只,只有)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语助词,希望) 3、徒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徒然,白白的)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是,仅仅) 4、直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副词,只是)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副词,竟然) 5、第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副词,只)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海瑞传》).(副词,但是,只是)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大泽乡起义》).(副词,即使.“借第令”三词同义) 阴使人至郗所曰:“第举兵!”(《史记》)(副词,尽管.) 6、独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鱼,我所欲也》).(副词,仅,只)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副词,唯独)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难道) 7、特 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副词,特地,特此)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仅) 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三国志》).(副词,只,仅) 8、向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受之(《鱼,我所欲也》).(副词,以前,往昔)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副词,刚才)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连词,假如,假使) 9 、诚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实在,确实)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副词,果真,如果) 10 、固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记王忠肃公敖事》)(副词,一定,必定)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副词,本来)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副词,确实,诚然)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副词,到底,究竟) 11、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副词,必须,一定要) 王必无人,臣愿捧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连词,果真,如果) 12、顾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是,但是)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副词,难道) 13、见 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被)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代词,我) 14、相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互相)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代词,你)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代词,我) 15莫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副词,不要)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师》).(代词,没有谁) 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副词,不) 16、微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副词,偷偷的,暗暗的) 味苦而微辛.(副词,稍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动词,没有) 17、每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副词,每次)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副词,常常) 18、幸 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幸而)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希望)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幸运的)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特地) 这个加例句了。
6. 文言文翻译这两句都出自《后汉书·范升传》(后汉书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问题中那第一句有删减,这里把删减过后的翻译和全句翻译都放上。
问题中句(删减)译文:使官员和百姓陷于水火之中,不是国家的人(都不像是这个国家保护的人)。这样下去,青州和徐州的盗寇就像在帷帐里一样。
问题中的这句其实不全,为方便理解下附此句所在段落的节选: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胡、貊守关,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
全句译文:现在正值岁首,而发动百姓远征,(结果是)野草不能充饥,田地荒芜不能耕种,股价飞涨,涨到几千钱一斛。这样使官员和百姓陷于水火之中,都不像是这个国家保护的人。这样下去,就像让北方的胡、貊(都是少数民族)来守关,那青州和徐州的盗寇就像在帷帐里一样了。
第二句是全的,译文:《左氏》不把孔子遵为老师,而(这本书)出于左丘明之手,只是师徒相传,又没有其他人传承,又不是先帝所存之道(不是先帝倡导的道理),没有理由立为博士。
7. 文言文中虚词以字有多少种意思我们老师归纳给我们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之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一类最多):如,宫中之事 以伤先帝之明 穷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势 山间之四时也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三里之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
(3)补充音节(这一类很少):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3、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
如: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4、语法作用(这一类涉及到文言语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词(这一类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远指相当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闻其贤 苦其心志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乡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荡 今观其文章 听其议论之宏辩 日与其徒上高山
2、表语气(这一类较少)
如,其真不知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三、以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2、连词
(1)表目的:译为 来 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以知天地之广大 将以攻宋
(2)表结果:译为 以致
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
3、其它
(1)以为:译为 认为 例,或以为死
(2)所以:
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
四、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相当于“……的样子”)
五、虽
1、即使之意。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不能察 虽多何为 虽杀臣,不能绝也
2、虽然之意。例,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风力虽尚劲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六、然
1、代词:这样的意思。例,吴广以为然 然,胡不已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作词尾:表……的样子。例,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满目萧然
3、连词:表转折。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
八、为
1、介词(相当于“被”“替”):如,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动词:如,为坛而盟(筑) 酿泉为酒(酿造)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