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知见障和见知障的区别

百变鹏仔1年前 (2023-12-19)阅读数 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法相众生

概念不同和含义不同。

1、概念不同:知见障注重错误的认知和看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见知障则注重深层执着或误解所导致的阻碍个体深入实践的现象。

2、含义的不同:知见障中的“障”指阻碍与遮蔽等负面影响,而见知障的“障”则渗透着禅定与智慧互动中阻碍人们有更深刻理解与体验的特征。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大意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你的意思如何?这是人们了解我所说的真义吗?不是,世尊,这是人们不了解如来所说的真义。为什么呢?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并不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是名字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于一切法,应该这样知,这样见,这样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说法相的人,如来说并不是法相,只是名字叫做法相。

本品需要延伸解释的词语有几个方面:

1. 一切法。 《佛学大辞典》的解释是,梵语,乃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又作一切诸法、一切万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

2. 法相。 诸法显现于外各别不同的相。

3. 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是指佛教认为的四种邪见。佛教中的“见”,是观视、推度之义,指由眼所见或推想,而对某事产生一定的见解,即思想、主义、主张等。佛教认为“见”有正见和邪见的区分。

我见,又称我执,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故名我见。

人见,即固执人有一个实在我体的邪见。

众生见,即执着众生为实有的妄见。

寿者见,即具有生命个体的想法,认为生命存在于世间的妄见。

4. “四见”与“四相”的异同。 之前诸品中,佛告诫弟子们,不应存有“四相”,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本品中则提出了“四见”,即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么,两者有何异同呢?

我理解,“四见”与“四相”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均是修行中应该极力避免或需走出的误区,一旦有了“四见”或着了“四相”,就难成正果。但“四见”与“四相”在形式上又有不同之处,“四见”主要侧重于认识方面,是思想观念上见解的执着,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而“四相”则是指观察或看到的一些现象、形象,认识停留在表象上,没有看到实质和本原。

这样说可能有点抽象,举个例子说明吧。比如《红楼梦》中的贾瑞看到凤姐人长得漂亮,便起了邪念。贾瑞生病后,跛足道人送他一面“风月宝鉴”镜子,并且告诉他只照背面,“千万不可照正面”。贾瑞照背面,见是一个骷髅,又去照正面,却是凤姐在里面向他招手。他彻底忘记了跛足道人的告诫,结果送掉了自己的小命。

贾瑞看见凤姐起意就是着了“相”,即“我相”“人相”,接着便产生了“我见”“人见”。跛足道人送他风月宝鉴治病的目的就是让他不要执着于情事上,如果他能够幡然醒悟,三日即可痊愈,可惜他没有慧根,枉送了性命。

佛度有缘人,此话千真万确。

本品与上品在节奏上感觉有些快,两者在内容上也有相似之处,多次采用了佛说法中常用的“是..即非…是名”句式。对于本品,我的感悟如下:

一是根深蒂固的我见与人见,是人与人之间和国与国之间不能和平相处的根本原因。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内心深处总是认为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即正见),别人的见解是偏颇的(即偏见)。正见与偏见,虽然是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坚持“我见”“人见”的不同与执着,是人们产生争论的主要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能和平相处的根源。

其实这种“我见”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在国家层面也一样。有的国家总是喜欢以“我见”的偏执来对待其他国家,动不动就指手划脚,如对方稍有不从,便棍棒侍候。这也是当今世界战火不断,纷争不断、世界不能和平相处,和平发展的根源。

二是根深蒂固的众生见与寿者见,是多数人不能从容谈论和面对生命终结的根源。 自古以来,国人有寻求长生不老秘方的传统,上到至高无上的皇帝,下到普通平凡的百姓,对生存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长此以往,生命终结事宜成为禁区,甚至达到了迷信的程度,也就导致了多数国人不能从容谈论和面对这个话题,原因也许就在于“众生见”和“寿者见”的根深蒂固。

知见障和见知障的区别

有个从事保险行业的朋友谈起这个话题感受尤为深刻,“寿者见”的观念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以至于很多人不愿意谈及生命终结这样的字眼。也许正因如此,前几年言情小说家琼瑶生前立下遗书引起轰动和广泛讨论。“人该如何优雅地面对死亡”的话题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这对国人而言是一大进步,至少可以说是一个观念上的冲击,让平凡生活中的人们能够淡定从容地意识到生命终结是一个必须去面对的自然规律。

于20201.1.30 13:33

NO:2021-07

上一篇|细读《金刚经》之第三十品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