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湘教版
第一章 认识大洲
*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1.亚洲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经度跨度大→气候类型多(根本原因:地球自转) 2.中国位于东八区. 3.亚洲的地形特征:
①地形以高山、高原为主,平均海拔高. ②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③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4.珠穆朗玛峰——地球之巅.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5.亚洲的主要地形类型:
高原、山地.亚洲的气候以大陆性气候面积最广,季风最显著(海陆因素).欧洲是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最为显著的. 6.河流落差大-急-水力资源 ; 落差小-慢-航运价值
7.亚洲长度和流量首位:长江.
湄公河(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亚洲河网分布的特点:①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奔流入海.②内流区面积广大,锡尔河和阿姆河都是内流河,注入咸海. 8.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占世界总人口的60%. * 第二节:非洲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非洲的独立国家:埃及、埃塞尔比亚、利比里亚,其他都为英法等欧洲国家的殖民地.
2.非洲地形:东南高西北低,以高原为主——高原大陆. 3.①埃塞尔比亚高原——非洲屋脊 ②乞力马扎罗山——非洲最高峰 ③非洲最大海湾——几内亚湾 ④非洲最大岛屿——马达加斯加岛 ⑤非洲最大半岛——索马里半岛
⑥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 ⑦东非大裂谷——地球大伤疤
4.非洲气候简单,被称为“热带大陆”,是世界上干旱面积最大的洲.刚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区之一,非洲热带草原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除发展畜牧业外还开垦为耕地.气候以赤道(热带雨林气候)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5.非洲——富饶大陆.
6.农业是非洲经济的重要部门,玉米种植面积最广,是农村居民的主食. * 第三节 美洲
1.白令海峡是北冰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唯一通道,
三线:1、亚洲、北美洲的分界线;2、俄罗斯和美国的国界线;3、国际日期变更线. 2.中美地峡:墨西哥以南,哥伦比亚以北的狭长陆地(中美洲).香蕉占重要地位. 3.美国以南的美洲通行西班牙/葡萄牙语,被称为“拉丁美洲”.
4.北美地形:
1、平均海拔高,地势起伏大.
2、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3、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产物.(除南极洲外冰川分布最广的地区). 5.南美地形:①西高东低.②东部地区高原和平原相间分布. 6.南美洲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7.亚马孙河河口年平均流量大的原因: 1、(地形上)亚马孙平原三面海拔较高,使得周边的河水容易往中央汇聚. 2、(气候上)亚马孙河主要流经热带雨林区,水流量大. 8.美国和加拿大是美洲的发达国家.
9.墨西哥是玉米原产地,首都墨西哥城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 10.巴西是南美洲工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项目/大洲 北美洲
南美洲
面积 2400多平方千米 1800万平方千米 五带中的位置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大部分位于热带 最长的山脉 落基山脉 安第斯山脉 最长的河流 密西西比河 亚马孙河 主要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和亚寒带针叶林 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
面积最大的国家 加拿大 巴西
主要人种 白色人种为主
混血人种为主(人种大熔炉) 国家类型
美国、加拿大是发达国家
全部是发展中国家
第二章 了解地区
* 第一节:东南亚
1.中南半岛农作物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马来群岛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 2.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千岛之国”之称. 3. 地区 地形特征
气候特征
河流特征 中南半岛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北高南低
热带季风为主 上游急、下游缓 马来群岛
地势崎岖、山岭很多、多火山地震
热带雨林为主 河流短、水流急
4.东南亚处在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海洋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连接欧洲、印度洋沿岸港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
5.花园城市——新加坡.东南亚盛产热带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水稻.
6.泰国——天然橡胶、棕榈油;菲律宾——椰子、椰油.马来西亚——锡.
7.东南亚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两岸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平原.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 第二节:南亚
1.南亚次大陆——南亚的大陆部分.
2.南亚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分三大地形区. 3.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1、3—5月:热季,西南季风尚未来临,高温少雨;
2、6—10月:雨季,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雨水,湿热多雨;
3、11—次年2月:凉季,盛行东北季风,凉爽宜人.受西南季风影响,南亚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4.南亚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和西部沿海、孟加拉国西部. 5.南亚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佛教流传于斯里兰卡、不丹;印度教盛行于印度、尼泊尔; *** 教流传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 6.印度是世界上拥有牛最多的国家,也是南亚经济发展最快的,电脑软件产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泰姬陵是印度的旅游景点. * 第三节:西亚
1.五海:黑海、里海、红海、 *** 海;三洲:亚洲、欧洲、非洲;二海峡:霍尔木兹、土耳其;二海湾:波斯湾、亚丁湾;一运河:苏伊士.
2.红海是世界上最狭长、最咸的海;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 3.霍尔木兹海峡——西方的生命线.
4.西亚炎热干燥,沙漠面积广大,发展畜牧业、灌溉农业.
5.土耳其——安卡拉羊毛.阿富汗——紫羊羔皮.羊毛地毯——阿富汗、伊朗等. 6.农业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沙漠中的绿洲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平原),是西亚主要灌溉农业区,以色列发展节水农业(滴灌、喷灌)取得很大成就. 7.伊拉克是枣椰的主要出产国.
8.南亚是世界上 *** 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基督教、犹太教、 *** 教的发源地( *** 人信仰 *** 教).沙特 *** 的古城麦加,是 *** 教的第一圣地.麦加大 *** 寺是世界上最大的 *** 寺.三教都把耶路撒冷奉为圣城.
9.西亚是世界上石油最多的地区,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
* 第四节:欧洲西部
1.欧洲西部没有热带气候类型,大部分是发达国家. 2.欧盟(EU)有15个成员国,使用共同货币——欧元.
3.集中有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工业大国,农业在欧洲西部经济中比重较小,但生产水平高. 4.挪威峡湾、瑞士山峰、西班牙海滩、法国田园、千年古都罗马、音乐之都维也纳(奥地利)、艺术之都巴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是欧洲三大旅游国.
5.“钟表王国”—瑞士;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丹麦;挪威—海洋渔业;荷兰—花卉种植业.
*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1.北半球纬度最高的国家:欧洲的冰岛 2.南极洲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98%的陆地被冰雪覆盖.是风力最大风暴最多的地方,也是降水最少的大陆,世界上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在两极. 3.为什么南极比北极冷:陆地
4.北极圈内的主要居民是因纽特人.
第三章走近国家
* 第一节:日本
1.日本的领土: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岛.首都东京,主要是大和族,通用日语. 2.日本是一个多山岛国,3/4的国土为山地丘陵,最大平原是关东平原,河流短小湍急.
3.日本主要属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较多,冬季较温暖,夏季凉爽.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明显,夏秋季节经常受台风袭击. 4.日本的贸易对象:美国、中国、欧洲.
5.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濑户内海沿岸.
6.交通运输业发达,国际货运以海运为主,国际客运以航空为主. * 第二节:埃及
1.埃及是 *** 埃及共和国的全成,扼守着世界上重要石油运输线的咽喉(苏伊士运河),87%是 *** 人,首都开罗是埃及最大的城市.
2.农产品沿尼罗河分布,主要交通工具是轮船.主要生产长绒棉、玉米、小麦、水稻、洋葱、豆类、水果.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埃及被称为“沙漠之国”. 3.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 * 第三节:俄罗斯
1.俄罗斯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国家,是唯一地跨两大洲和东西半球的国家.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3.大部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欧平原. 4.俄罗斯河川径流总量世界第二,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淡水最多的湖泊. 5.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综合性工业中心,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 * 第四节:法国
1.法国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分配平均,基本没有旱涝灾害. 2.平原和丘陵占全国面积的4/5. 3.发电量中核电比重达70%以上. * 第五节:美国
1.构成:48州+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阿拉斯加、夏威夷(海外州) 2.唯一地跨热温寒三带的国家.
3.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但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热带农产品需要大量进口. 4.美国地形以平原为主(50%),东西高,中间低,纵列分布,东南部有阿巴拉契亚山脉. 5.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 6.书本p85农业带分布图.
7.美国农业十分依赖于国际市场,经常面临农产品过剩的问题,曾多次发生“黑色风暴”,目前许多农场实行轮作制度和免耕法.
8.工业分布分三大地区:东北部:传统工业.南部:是有、飞机、宇航、电子工业基地.西:宇航、电子、信息技术等新兴工业.
9.美国人口分布不均,人口稠密地区是沿海平原和五大湖附近,西部高原山地人口稀疏. 10.华尔街摩天大楼林立;金融、保险机构众多;洛杉矶是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口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好莱坞和迪斯尼乐园都在这里;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三藩市,是美国金融、贸易、教育和文化的中心之一,天然良港,有唐人街、硅谷(高科技的代名词,世界最大高新技术产业区.
11.芝加哥——交通中心;底特律——汽车工业中心.匹兹堡——钢铁工业中心. * 第六节:巴西
1.巴西北低南高,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地形主要是平原和高原.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亚马孙平原是亚马孙河(河海)冲击而成. 2. 地区/气候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亚马孙平原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北美洲河流、湖泊的分布特点
海峡和海湾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地形,海峡是两个水域之间的海上通道,而海湾则是一片三面环陆的海洋,另一面是海。
海峡是指两个水域之间的狭窄水上通道。它不仅是海上交通要道、航运枢纽,而且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人称海上交通“咽喉”。通常位于两个大陆或大陆与邻近的沿岸岛屿以及岛屿与岛屿之间。其中有的沟通两海(如台湾海峡沟通东海与南海),有的沟通两洋(如麦哲伦海峡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有的沟通海和洋(如直布罗陀海峡沟通地中海与大西洋)。全世界有上千个海峡,其中著名的约50个。海峡是由海水通过地峡的裂缝经长期侵蚀,或海水淹没下沉的陆地低凹处而形成的。一般水较深,水流较急且多涡流。海峡内的海水温度、盐度、水色、透明度等水文要素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变化较大。底质多为坚硬的岩石或沙砾,细小的沉积物较少。
海湾是一片三面环陆的海洋,另一面为海,有U形及圆弧形等,通常以湾口附近两个对应海角的连线作为海湾最外部的分界线。与海湾相对的是三面环海的海岬。海湾所占的面积一般比峡湾大。海湾形成原因:
①由于伸向海洋的岩海岸带性软硬程度不同,软弱岩层不断遭到侵蚀而向陆地凹进,逐渐形成了海湾;坚硬部分向海突出形成岬角。
②当沿岸泥沙纵向运动的沉积物形成沙嘴时,使海岸带一侧被遮挡而呈凹形海域。
③当海面上升时,海水进入陆地,岸线变曲折,凹进的部分即成海湾。海湾由于两侧岸线的遮挡,在湾内形成波影区,使波浪、潮汐的能量降低。沉积物在湾顶沉积形成海滩。当运移沉积物的能量不足时,可在湾口、湾中形成拦湾坝,分别称为湾口坝、湾中坝。
一、北美洲主要河流及其分布特点
(一)北美洲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
1.密西西比河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水系。若以发源于落基山东坡的支流密苏里河的源头算起,全长6262km,为世界第四长河。流域面积322.2×104km2,约占北美洲总面积1/8。密西西比河汇聚了发源于落基山东坡、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和北部冰碛区南侧共约250多条支流,西岸的支流又比东岸多而长,形成巨大的不对称的树枝状水系。密西西比河西岸支流流经半干旱地区,流量较小,季节变化急剧,含沙量大,主要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岸的支流以俄亥俄河最重要。密西西比河流域大部分为平原,中、下游比降很小,河道迂曲,河漫滩宽广。密西西比河每年输送入海的泥沙约3×108m3,河口形成面积2.6×104km2的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为美国中南部农业区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但水患也很严重,遇特大洪水容易泛滥成灾。密西西比河的航运价值很大,除干流外约有50条支流可以通航,水深2.7m以上的可航道总长近2.6×104km,流域内有多条运河与五大湖及其他水系相连。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水力蕴藏量为2630×104KW,主要分布在俄亥俄河及其支流,开发程度较高,如巨大的田纳西河水电工程。
2.圣劳伦斯河
圣劳伦斯河从安大略湖湖口流出,向东北注入大西洋,它是五大湖的出水道。流程约1200km,在河口形成宽50km、长400km的三角湾。水量相当丰沛,河口年平均流量为1.4×104m3/s,由于五大湖的调节,加以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均匀,圣劳伦斯河成为世界上水位最稳定河流之一,枯水期流量要占到洪水期流量的70%左右。从湖口至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上游河段,比降陡急,多急流浅滩,水力蕴藏丰富,但对航行不利。这个地区是美、加两国人口和工业云集地区,五十年代起,对该河段实施整治,开凿了一条深达8.1m的水道以及三条运河和七座船闸,水力资源也得到开发,兴建了一系列水电站,使之成为美、加两国重要的航运动脉和电力供应基地。
3.马更些河
马更些河是北美洲第二长河。上游源流阿萨巴斯卡河和皮斯河均源于加拿大落基山的东坡,前者向东北注入阿萨巴斯卡湖,从该湖流出后与皮斯河汇合成奴河,往北注入大奴湖;从大奴湖流出后始称马更些河,沿落基山麓向西北流,最后分支入北冰洋的波弗特海,河口形成约12000km2三角洲。从皮斯河的支流芬莱河源头起算,马更些河全长4241km,流域面积180.5×104km2。干流东西部在水系发育程度上有显著差异。东部因受第四纪大陆冰川影响,水系尚未充分发育,但有水道与大熊湖、大奴湖、阿萨巴斯卡湖等通连;西部发源于落基山的支流相对较成熟,水源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因地处高纬,河流有较长的冰期。中、上游出现高水位时,下游尚未解冻,冰块拥塞,甚易引起泛滥。马更些河水系把偏远的加拿大北部与南部地区联系起来,特别是在运送大熊湖、大奴湖一带矿产品方面有重要意义,但该河的冰期,减低了它的经济价值。
4.科罗拉多河
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西坡,流经大盆地和科罗拉多高原,注入加利福尼亚湾,全长2190km。流域面积为59×104km2,大部分在美国境内,流域内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一般不足250mm,沿途为数不多的支流多系间歇性河流,主要由于落基山区融雪和降水的补给,科罗拉多河才成为一条源远流长的常流河。在科罗拉多高原上的中游河段,由于高原抬升和河流强烈下切,形成一系列深邃的峡谷,其中以大峡谷最为壮观。这一河段比降极大,水力蕴藏丰富。科罗拉多河水量不大,由于蒸发旺盛和灌溉损耗,愈向下游水量愈减,在近河口的尤马处年平均流量仅700m3/S。流量季节变化很大,洪水期和枯水期的流量相差30倍左右。但是科罗拉多河水,对于中、下游干旱区来说,则是一项宝贵的水源。科罗拉多河还以含沙量高著称,河流挟带大量的碎屑物质使河水十分混浊。估计每年输送入海的泥沙超过1.6×108t,河口因此不断向前推移,目前三角洲面积为8600km2。
(二)北美洲主要河流的空间分布
北美大陆的地形结构决定其主要分水岭略呈H形。
西部的落基山是大陆最重要分水岭,北美的大河除圣劳伦斯外,几乎都是由这里发源的。分水岭以西的河流注入太平洋,以东的分别注入北冰洋、哈得孙湾和墨西哥湾。
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为第二个分水岭,它的高度和范围远小于前者,发源于这里的河流一般流程不长,山地以东的河流注入大西洋,以西的汇流于密西西比河,注入墨西哥湾。
五大湖南部的冰碛山地为中部的分水岭,高度不大,一般在500 m以下,分水岭以北的河流多注入哈得孙湾,以南的也汇流于密西西比河,注入墨西哥湾。
北美洲的河流分属三大流域系统。
大西洋流域系统范围最大,流域面积约占全洲总面积48%。其中墨西哥湾流域系统约占19%,这里有北美洲最大的水系密西西比河和格兰德河等;哈得孙湾流域系统约占18%,有纳尔逊河、彻奇尔河等;直接注入大西洋的流域系统约占11%,有圣劳伦斯河等。
太平洋流域系统的河流,多发源于落基山西坡,向西穿过高原和山地,注入太平洋,流域面积约占全洲总面积20%,有科罗拉多河、哥伦比亚河、育空河等。
北冰洋流域系统的流域面积也占全洲总面积20%,有马更些河等。
因此,北美洲88%的面积属外流区,内流区面积仅占12%,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岛和西南部科迪勒拉山区,如大盆地南部、科罗拉多高原南部和墨西哥高原中北部一带,如果不把冰封的格陵兰岛计算在内,则北美洲外流区所占的比率高达96.7%,内流区仅占3.3%。北美洲流域性质的这一特点,与其气候和地形结构有密切关系。北美洲处于温带内陆位置的中部平原,南北连接哈得孙湾和墨西哥湾,地形并不闭塞,气候又属温带半干旱至半湿润型,不致形成象亚欧大陆中部那样广大的内流区。其次,北美洲亚热带纬度的大陆面积也不如非、澳那样广阔,这又大大限制了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干旱气候范围,因此,北美内流区仅局限于气候干旱、地形又闭塞的西南部山间高原和盆地。
二、北美洲主要湖泊及其分布特点
北美洲与欧洲同为多湖大陆,且都以淡水湖为主,但北美洲以大湖群著称,欧洲多系小湖群,面积不大。亚洲虽多大湖,却以咸水湖为主。所以论淡水湖面积,北美洲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各洲,总计达40×104km2。北美洲面积在1000km2以上湖泊有22个,除大盐湖外,均为淡水湖,它们主要分布在大陆北半部。共有8个面积在10000km2以上大淡水湖。
湖名 面积(km2) 湖面海拔(m) 最大深度(m) 蓄水量(km3)
苏必利尔湖 82260 183 406 12253
休伦湖 59580 177 229 3539
密执安湖 58020 177 281 4940
大熊湖 31330 156 413 2292
大奴湖 28570 156 614 2088
伊利湖 25710 174 64 483
温尼伯湖 24390 217 28 371
安大略湖 19270 75 244 1657
五大湖是美国和加拿大之间五个相连大湖的总称,它们从上而下依次为苏必利尔湖、密执安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总面积约24.5×104km2;总蓄水量约2.29×104km3。这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有“美洲大陆地中海”之称。五大湖的湖盆主要由冰川刨蚀而成。第四纪冰期时,五大湖地区接近拉布拉多和基瓦丁大陆冰川中心,冰盖厚2400m,侵蚀力极强,原有低洼谷地的软弱岩层逐渐受到冰川的刨蚀,扩大而成为今日之湖盆。当大陆冰川后退时,冰水聚积于冰蚀洼地中,使形成五大湖的水面,此时距今约12000年。除伊利湖外,各湖湖底低于海平面,其中安大略湖湖底为-150m。湖面由西向东逐级低降,各湖之间有水道相连,因岩岛、石礁或崖壁的横亘,水道中多急流和瀑布;最后由安大略湖汇经圣劳伦斯河注入大西洋。位于最上游的苏必利尔湖,面积广达82260km2,蓄水量达12258km3,为世界最大淡水湖。它与休伦湖之间,水位相差6m,其间形成苏圣马里急流。休伦湖水面高出伊利湖3m,其间形成圣克利尔急流。伊利湖水面高出安大略湖99m,联络两湖的尼亚加拉河在流经横亘其间的石灰岩崖壁时,河水骤然陡落,成为名闻世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瀑布以中间的山羊岛分左、右两部分:左称马蹄瀑布,宽793m,落差49m;右称亚美利加瀑布,宽305m,落差51m。尼亚加拉瀑布的年平均流量为6740m3/s。五大湖水量相当丰富,在安大略湖出水口处的年平均流量为6640m3/s,但注入五大湖的河流不多,湖水补给主要仰赖雨雪,水位稳定,年变幅仅30—60cm。夏季表层水温16—20℃,冬季则降至0℃以下,每年有四、五个月的结冰期。五大湖巨大的水体,对气候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与邻近地区相比,湖区夏凉冬温,降水较多。五大湖地区资源丰富,人口和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五大湖作为航运通道有重要价值。多年来,通过对水道的浚深和运河、船闸等的修筑,各湖之间以及东北与圣劳伦斯河、南与密西西比河之间,联成了一个庞大的航运系统。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