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感知、感觉和认识?
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毛泽东同志指出:
“感觉到了的东西,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毛泽
东选集》
第一卷
)
这里所说的理论,
就是理性认识。
在高二哲学认识论的教学中,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一对重要名词。
教育和培养学生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
思维方法,
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
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
防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
者的内涵、区别、辩证关系及认识上的误区等问题作一些阐述。
一、两者的内涵与区别
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到发展到理性认识的
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在实践中由接触现象(认识事物的现象)
到把握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人们在实践中,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于人
的感觉器官,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反映到人的大脑中来,产生和形成
感性认识。
1
、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
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
知觉和表象三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形式实现的。
感
觉是客观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产生是主体的感觉器官接受来自外界事物的各种状况、属性等信息的刺
激,
并将客体的信息通过神经传达到大脑的相应部位引起的意识现象,
是物质的
刺激向意识的最初转化。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
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它反映的
只是一个侧面、
一个局部特征,
而不是事物的全貌。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
高一级的感性认识,
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觉反映。
表象是在感觉和
知觉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
是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
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感性认识是主体的意识同客体的直接联系,
它既不
是人脑中先验的东西,
也不是客观对象的信息自然而然地流入人脑的结果,
而是
在主体同客体的实际相互的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2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通过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
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的局限性在于只是对事物的表现现
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
因此,
人们的认识不能停留于感性认识,
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实践的
基础上,
人们对事物感觉、
知觉和表象经过多次反复,
对感性认识提供的信息进
行加工、概括,便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一次飞跃而进入理性认识。
毛泽东同志在
1946
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在
当时,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的数字,只是现象,而现象是暂时的、可变的、临时
性的因素,
属于感性认识。
代表反动的是暂时多变的,
而代表进步和正义的则是
稳定的,本质是稳定的因素。如果只看现象,是肤浅的认识,而抓住本质,长远
地看问题,
才是高水平的理性认识。
毛泽东同志的认识正是抓住了当时种种现象
中的可靠的东西,
才有了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中国***正是以此正确
认识为指导才鼓舞了斗志,提出了有力对策,使革命取得胜利。
认识了现象,
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现象不是本质,
现象再丰富仍然是现象,
反映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同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相比较,
其正确性和可靠性
当然无法与正确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相比,感性认识不是理性认
识。所以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
更深刻地感觉它。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
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当我们正确地
认识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
对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变化,
企业兴衰的原因的理
解就深刻得多;
当我们理解了热的本质和热力学规律,
对各种热现象的认识也就
深刻得多了。
二、两者的辩证关系:
1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
有着本质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
①两者与各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
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
生实际的接触后获得的,
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观的,
具有直接性。
理性
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
它与认识对象
的联系是间接具体的,
具有间接性。
②两者反映的方式不同。
感性认识通过器官
相互接触,
形成关于认识对象的生动的、
直接的形象,
它以具体形式的方式反映
对象,
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本质,
从偶然性中揭
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③两者反映对象的深度、层
次不同。
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
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
的则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
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一次的飞跃。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仅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而且是辩证统一的。①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如
果把人脑比作一个“加工厂”,
把理性认识的成果比作成品的话,
感性认识就是
“原材料”或“半成品”。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
否则,
理性的东西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这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
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
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
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只反映了事物的现
象和外部联系,
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获得理性认识
去能动地指导实践。
必须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承认这一点,
就是在认识
论上坚持了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
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的感觉是理性的感觉,犬的嗅觉
大大地超过人的嗅觉,
但它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远不及人类。
人的感觉又必须
通过理性来表达,不仅有词语、语句,还有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知识去感知
外部对象。同样,理性中感性的因素,理性的东西也通过感性来表达现。对抽象
的概念、理论的解释,往往如果
用一个形象比喻、图示表示,往往可以使人豁
然开朗,这都需要借助于感性形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的基础是,
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
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
识的过渡与飞跃,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三、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四个误区:
误区之一:
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就是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认识
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
二者的
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都属于主观认识范畴,
是第二性的东
西。
而现象和本质及其规律都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是第一性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感性认识和现象,理性认识和本质、规律之
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认为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就是事物
的本质,实质上就是将反映与被反映的对象混同,也就是将
主观与客观混同。
误区之二: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正确的。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必然存在着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这两种情
况。
从这两个角度看,
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
都存在着正确与错误之分。
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得出感性认识不正确,
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结论,
关键是看它
们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外也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不可靠的,
正确的
感性认识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
某些片断,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正确
而又可靠的感性认识,我们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实现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
跃。
误区之三:
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并不是感性认识的机械相加,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一个质的飞跃。
要实现这一飞跃,
必须充分发挥主
观能动性,
积极创造两个条件:
一是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
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
加工制作,
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否
则,即使占有
了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而没有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
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那么感性认识也只能是感性认识,
而不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误区之四: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
识虽然二者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特点有所不同,在二者的关系中,感性认识
是理性认识的前提,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但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
认识的唯一来源。
所以不论是感性认识,
还是理性认识,
也不管是何种途径获得
的认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实践。因此,认为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
来源于感性认识的观点是错误的。
感觉和感知有什么不一样
感知和感觉的区别:意思不同、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r\n一、意思不同\r\n1、感知:\r\n(1)感觉和知觉。\r\n(2)指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整个表面特性的直接反映,即知觉。\r\n2、感觉:\r\n(1)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是认识的起点。但它只能反映事物表面的个别的特性,是最简单、最低级的反映形式。\r\n(2)觉得。\r\n二、出处不同\r\n1、感知:亚泉《物质进化论》:“宇宙间三者(物质、生命、心灵)以外,别无现象,则所谓定理定法者,即在此现象之中。所感所知者,亦感知此现象而已。”\r\n2、感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r\n三、侧重点不同\r\n1、感知:是思维的反应,是理性的,是通过思维对客观分析后的反应。\r\n2、感觉:是躯体的反应,是感性的,是主观的判断。
感觉分两部分:
一是欲望,它是动物体的一种“需要”,动物们需要性刺激,需要食物,需要排泄,需要睡眠等等。欲望也可分两部分:一是心理欲,二是行为欲。心理欲使你产生一种驱动,行为欲使你专心专一去做。这在吸毒的人们中已经看到了。但是在其它领域还没有佐证,在性交中,有时你很想要,但是你的阳具就是硬不起,这就是心理欲和行为欲脱节的有力证明。一般的感觉都可以分为“心理欲”和“行为欲”。所谓“一朝遭蛇咬,十年怕草惊”就是心理欲在起作用。那些晕血、晕针、怕虫、怕花等行为的出现就是心理欲作用的结果。
二是感知,它是动物的一种“知道”。没有这类感觉,动物就不会产生满足,就是得到排泄,也还会有尿意,就是得到食物,饥饿感还会长存,就是有人陷害你,你也会孰视无睹,听之任之,而不会用动怒或威胁等手段来消除这种陷害。感知又分两部分:一是产生感块,二是产生知觉。感块可以直接成为记块,但不能成为思块(思维过程产生的结果叫思块),比如说你在聚精会神地看书,旁边有人轻轻地唱歌,虽然你还在看你的书,虽然你没有注意他的所唱,但是你却在你的大脑里产生过共鸣,也就是说该歌在你的大脑里产生过投影;知觉可直接成为记块(感觉在大脑内被储存叫记块),也可直接成为思块。知道其实就是一种思维,只不过是低级思维。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