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冬至吃什么?冬至的来历又是什么呢

是丫丫呀1年前 (2023-12-21)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冬至馄饨

清代北京及苏杭等地注重冬节,所谓“肥冬瘦年”,即宁愿过年时节俭,也不能在冬至虚度之意。民间或用各种食物互赠,叫“冬至盘”,并互相庆贺,叫作拜冬。至今,江浙、闽台、两广民间仍盛行过冬至节,在此节祭祖、吃糯米制品以及聚宴等,其中有不少很有意思的饮食活动。

如江浙一带多吃冬至肉、冬至鱼及鸡鸭。冬至肉是用猪肉和酱油煮烧熟的,相传吃了能身体壮健。冬至鱼是把鱼分食后留下头尾,用碗盛着放在米桶内,叫“吃剩有余”,取食物丰足之意。这和除夕夜吃鱼,寓意“年年有余”相似。

北方一些地区如北京、天津,冬至夜吃饺子或馄饨。谚语云:“冬至馄饨夏至面。”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河南名医张仲景。他在冬至日开设舍药棚,用羊肉与药物包入面皮中,制成耳朵状的“娇耳”,给人们治疗冻烂的耳朵。

冬至吃什么?冬至的来历又是什么呢

后人在冬至日包饺子吃以作纪念,相传这样一来耳朵就不会冻掉了。其实冬至吃馄饨应追溯到古代的祭祀食物、南北朝时的偃月形馄饨等,与张仲景可能没什么关系。

在闽台及两广的部分地区,则有搓丸之俗。以糯米粉拌水揉成团,搓成实心或加馅料的圆子,入水煮熟,祭祀先人,叫作冬至圆,也和元宵一样,寓有祈盼家庭团圆、诸事美满之意。

相传,冬至圆原是闽南一位老妈妈因思念在他乡谋生的儿子,泪水滴入碗中滚成的,后来人们相沿成俗。有的人家如有亲人在外的,要在聚宴席上空位前摆上冬至圆,以示团聚。或晒干圆子,留待回家之日补吃。

冬至吃饺子有哪些讲究

冬至节气到,各地冬至美食如下:

1、北方——冬至要吃饺子。对于有着“好吃不如饺子”习俗的北方人来说,普遍有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风俗。

2、江南——冬至吃汤圆。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在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3、台湾——冬至吃九层糕。 九层糕是一种民间特色小吃,吃起来软糯但不粘牙,而且不同地区的九层糕形式也是不一样的,由一开始最原始的味道演变成如今花样百出的九层糕。

4、宁夏——冬至吃“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不过在冬至这一天,羊肉粉汤不叫羊肉粉汤,而叫另一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5、福建——冬至吃搓丸。搓丸,传统民间饮食风俗。流行于福建等地。

6、岭南——冬至吃烧腊。冬至这天,大多数岭南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等,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其中烧腊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据古籍记载,“正月十五大雪过后,斗指冬至。”冬至没有特定的日子,和清明节一样,被称为“活节”。

在阳历12月21日至23日,冬至发生在太阳到达东经270度的时候。这是赤道以北最短的白天和最长的夜晚。进入冬至,天气越来越冷,寒风凛冽,雪花飘飘,北方开始出现明显降温降雪量。

中国古代把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鹿角分解;三候迁徙春运。蚯蚓是一种伸展阴阳的生物。这时,虽然阳气已经长大了,阴气仍然很强壮,蚯蚓在地里还蜷缩着。

麋鹿和鹿属于同一科,但阴阳是不同的。古人认为麋鹿的角是向后的,所以是阴的。由于最初出现了阳气,山上的泉水现在流动而温暖。

冬至吃饺子和平常一样,但也很讲究。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建议我们应该“健康冬至,饺子品种花样繁多”。

很多人坚持传统的饺子以“猪肉、葱、羊肉和胡萝卜”为馅,但这种饺子仍然比较单调,我们建议你可以使用一些其他新鲜的成分。

素食三鲜(虾+韭菜+鸡蛋)、西班牙鲭鱼馅(西班牙鲭鱼+芹菜+土豆)都是很好的搭配,不仅能达到美味的口感,而且促进食物的多样性和营养平衡,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冬至是养生的重要时期,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立冬开始,生活活动就开始从盛、动到静开始下降。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确保精力旺盛,防止过早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冬至过后,调整饮食和休息也很重要。冬天又干又冷,很容易生气。冬天,阳气衰弱时,脾脏喜热,恶寒。

因此,建议吃温的和热的食物,以保护脾脏和肾脏。为了避免火灾,饮食应少食多餐,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糖、脂肪、盐等要少吃;也要注意避免加重干燥空气,影响身体的正常运转。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