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诛十族是谁干的?第十族是谁?谁这么惨?

小肉包9个月前 (12-23)阅读数 4#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烧鹅燕王

诛十族的人是朱棣:明成祖 朱棣(1360年4月17日 --- 1424年7月18日),是中国明朝第 3 代皇帝,朱元璋第 4 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1402年7月13日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率兵攻破南京金川门,占领南京。1402年7月30日朱棣大祀南郊,即帝位。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从太仓出发,出使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史称郑和下西洋。重要政绩:曾 5 次亲自带部队上蒙古漠北战场,保卫并扩大了中国的疆域领土,追击蒙古残部,瓦解了蒙古残部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营建并迁都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 组织学者编撰长达 3.7 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 前后 7 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的关系。明成祖是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第十族是指朋友和门生,前九族指: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

被诛的是方孝孺:

浙江宁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诛十族。

事件:

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他也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明成祖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明成祖答应了他。南京陷落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建文帝穿丧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强迫他来见自己,方孝孺穿着丧服当庭大哭,叫人反复劝他归顺,不听明成祖要拟即位诏书,大家纷纷推荐方孝孺,遂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当众嚎啕,声彻殿庭,明成祖也颇为感动,走下殿来跟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国赖长君。”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方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诏不可草。”成祖暗压怒火说:“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声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朱棣气急败坏,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一面命人继续将方孝孺关押狱中,一面搜捕其亲戚家属等人,以及他的学生,算作十族,押解至京,当着方孝孺的面,一个一个杀戮。每杀一个追问一声,是否回心转意。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服于朱棣的*威。当弟弟方孝友被押到时,方孝孺看着因受自己牵累而行将就戮的弟弟,不觉泪如雨下。方孝友从容吟诗一首,宽慰方孝孺:阿哥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方孝孺也作绝命词一首: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方孝孺被押到南京城聚宝门外磔死,遇难时年仅四十八岁。明代历史地理学家王士性曾评价道:“自古节义之盛无过此一时者。”清代学者齐周华也认为:“靖难受祸惨烈者,亦莫若孝孺。无论知与不知,无不义而悲之。”老南京相传明宫午朝门内丹墀上的血迹石,即为方孝孺颈血所溅而成,雨后看血迹石,血色鲜红欲滴,嗅之似犹有血腥味!

孺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上吊自杀,两个女儿年未及笄,一齐投秦淮河自尽,受他牵连被杀的有八百七十三人,入狱和充军流放者达数千,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

历来株连也不过是灭三族,诛九族已经很恐怖,燕王还要灭十族,其野蛮、残暴由此可见。以至于清初史家谷应泰这样叹道:“嗟乎!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强汉之律,不过五宗……世谓天道好还,而人命至重,遂可灭绝至此乎!”

灭九族和诛三族有什么区别?

一, 徐达吃烧鹅而死

明朝开国第一大将徐达是怎么死的?有些电视剧中的剧情是:徐达背上长了毒疮,朱元璋故意赏赐他烧鹅(发物)吃,徐达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痛哭吃下烧鹅,之后暴死……

但这其实完全是光怪陆离的说法,不说别的,就问您听过历史上有吃烧鹅而死的吗?正史中徐达是病死的,而且死后极尽哀容,封了中山王还配享太庙。那这“吃烧鹅而死”的说法是哪里来的?

这其实是明朝徐祯卿所著的笔记小说《翦胜野闻》中记载的杂闻,然后清朝史学家赵翼考证认为这完全是无稽之谈(赵翼的《廿二史札记》说到“赐以蒸鹅,疽最忌鹅,达流涕食之,遂卒。是达几不得其死。此固传闻无稽之谈”。),其实没有任何根据

二, 方孝孺被诛杀十族

方孝孺是建文帝的重臣,也是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儒,在知识分子当中影响力很高,后来朱棣把皇位抢过来之后招降他,并强迫他撰写新皇帝即位的诏书。方孝孺抵死不从,最终被打入死牢。

那然后怎么样了呢?大家听得最多的一个段子是:方孝孺被诛了十族!什么叫诛十族呢?就是传统的“诛九族”外把朋友门生也算一族。这个剧情是这样的:方孝孺痛骂朱棣,并在诏书上写上“燕贼篡位”四字。朱棣大怒,威胁要诛他九族。方却讪笑说:“便十族奈我何!”朱棣便把其门生朋友归入第十族,连同原来九族一并诛杀。最终共诛杀八百七十三人。

这个剧情是不是很有戏剧效果?那是当然,因为这很可能就是为了增强戏剧效果而编的,《明史》记载只杀了方孝孺父系一族,就连其它野史也没有这“诛十族”的说法,但明末的大量文献却出现了“诛十族”的记载。

这个记载是从哪里开始的呢?这其实出自祝枝山(就是那四大才子之一)的《野记》,这本书记载的历史一般被认为不可信,不过因为这“诛十族”戏剧效果太强了,所以就流传了下来。

三, 怪僧姚广孝

朱棣是怎么得天下的呢?很多电视剧喜欢表现这么一个人:姚广孝。

这姚广孝是谁?他是一个和尚,法名道衍,不过这个人不是一般的和尚,他是朱棣的谋臣,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少见的“黑衣(黑色僧衣)宰相”,和尚当到这个程度,可以说是一代怪僧。

不过姚广孝晚年却被亲友鄙视(毕竟他是鼓动燕王造反),所以心情很郁闷,永乐十六年(1418年)姚广孝以八十四岁高龄去世。

但是有些也是则把朱棣能赢说成了是姚广孝阴阳法术的功劳,这就有些诡异了,不过其实这也正常,因为正史记载朱棣打仗好几次得到老天帮助,什么风突然转向啊之类的,这推测应该是后来朱棣为了标榜自己正义而编的剧情,但是碰巧朱棣阵营又有这么个神秘的和尚,所以嘛,人们就把这些“奇异事件”和姚广孝联系起来了。

灭三族和灭九族的区别在于,灭九族比灭三族更加残忍,被牵连的人数更多。

灭三族是杀死犯人的直系亲属,主要就是自己的一族,比如有些朝代规定父亲一族、儿子一族、孙子一族为三族,也就是说犯人如果犯了这样的一个罪,其和其父亲有关系的代人(包含父亲的兄弟、姐妹以及父亲的其他亲属等等),和自己(儿子)有关系的一代人,自己的儿女等等都要被处死。

灭九族一般是指本人的兄弟姐妹父亲母亲,以及儿子女儿,还有已经出嫁的姑姑,叔叔外甥等等。而母亲一族就会株连到外祖父母两人的全家,甚至于如果成亲的话还要波及岳父岳母的全家。这九族是一个人一生中几乎所有的亲缘关系。

诛十族是谁干的?第十族是谁?谁这么惨?

例子:

明太祖在位三十年,病殁,享年七十一。由于太子早逝,遗诏传位于太孙允炆。方孝孺被称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辅佐朱元璋孙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满朝廷(其实是一大派系)。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后,第一个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朱棣低声下气请他代拟诏书(逼他表态),他只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

朱棣问他:“难道你不怕死吗?”方孝孺答:“要杀便杀,诏不可草。”朱棣:“难道不顾及你的九族吗?”方孝孺:“不要说九族,诛十族也不怕。”这一下皇帝火了,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上“门生”“朋友”凑成十族,统统杀掉。

扩展资料:

灭族(extermination of an entire family),是指古代酷刑。一人犯死罪而连及其父母妻子等整个家族被杀。在现代时期是指将整个家族消灭。

古代酷刑。一人犯死罪而连及其父母妻子等整个家族被杀。《东观汉记·邳彤传》:“ 信都王 捕系 彤 父弟及妻子,使为手书呼 彤 曰:‘降者封爵,不降者灭族。’”《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藏隐一餐停一宿,灭族诛家斩六亲。”?

九族”一说的出现,与封建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很大关系。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灭族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