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和宦官有什么区别?
在我们的观念中,太监和宦官有什么区别呢?长期以来,可能很多人都认为太监就是宦官,这两者毫无差异,但其实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在我国5000多年的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太监和宦官是毫不相干的两个职位。
我国的历史上,宦官出现的时间比太监早很多,据相关了解,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宦官。“宦”字在古代有着很强的代表性,它是象征着围绕帝王星座的四颗星星,待在帝王身边服侍帝王的人被称为“宦官”。人们取这样的一个名字,也是为了使宫廷内的管理方便一些。 三国时期,很多宦官的选择都是精挑细选出来,从寻常的百姓家挑选出优秀的小男孩,把他们带到宫里之后,年长的宦官便开始对他们进行培训。能够当上宦官的人都需要进行重重的选拔,能够通过考核的人才有资格服侍帝王。
在众多的宦官之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受了“宫刑”,那些从小就被挑选出来的小男孩是没有净身过程的,只有一些少数是从受了宫刑的犯人中挑选出来。那时候的宦官主要是照顾帝王的生活起居,秦国较为出名的一个宦官就是嫪毐(lào ǎi),因为得到太后的赏识飞黄腾达,后来还当了官,但他就是没有受过宫刑的一个。
后来随着时间的演变,直到东汉时期才有相关资料记载,实行“宫刑”才能成为宦官的条件。太监一词直到辽代时期才出现,当时它代表了一个官职,就是少府监、太府监等机构的带领人,这些被称为“太监”或者是“大监”。
明朝时期,朱元璋设立了专门的宦官机构,根据不同等级分为少监、中监和太监,这个时期的太监一定是宦官,但是宦官不一定是太监。直到清代时期,宦官彻底被取消,太监全归内务府管理,全部统称为太监,这时候的宦官和太监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宦官和太监有什么区别?两者原本毫不相干,只是随着演变成为有关系的称谓,却被我们误会这么多年
古代太监和宦官有什么区别 两者为什么会混淆在一起
要说起太监和宦官一类的词,很多人都会想到阉人,其实这是两种概念,宦官和太监在本质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宦官就是宦官,宦官并不都是阉人,而到了东汉时期,由于后宫女眷增多,为了防止出现秽乱宫闱之事,宦官的所有职位,都开始启用阉人担任。
宦官主要负责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在夏商时期就出现宦官这个职业了,原著上说,宦官是不参与朝政的,由于和皇室关系密切,有时候他们会有一官半职,而太监是一个官职,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阉人, 而太监属于世袭制度,在元朝时期能够达到二级官吏,可以说权力更大。
到了明朝时期,宦官和太监这两个称呼开始整合,毕竟都是皇室贴身服务人员,朱元璋称帝后,设置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的二十四衙门,十二监的头目称为太监,都是宦官充任。
而充当太监必是宦官,但宦官却不仅是太监。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时期的太监才会泛滥,到了清朝时期,基本上就没有“宦官”这种说法了,只剩下了“太监”,也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哪种“阉人”。
清朝顺治入关后,当时规定:侍奉皇帝及皇族的宦官都冠以太监之称,所以,为了方便,宦官和太监就混为一谈了。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