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马洛在世时作为作家和作为一个人的公众声誉如何?
马洛可能没有公众的声誉,因为在16世纪末之前,剧作家通常不会出现在戏剧广告海报上,也不会出现在出版的剧本副本上。1598年,弗朗西斯·梅尔斯(Francis Meres)在他的《帕拉迪斯·塔米亚》(Palladis Tamia)一书中列出了最早的莎士比亚戏剧。我相信,马洛作为作家最早被公众提及是在他于1593年5月去世后。
另一方面,他也受到其他作家的高度尊重。乔治·皮尔在他死后写作时称他为“马利,缪斯女神的宝贝”(马利是他一生中最常用的名字)。也许他最大的贡献是他对无韵诗的完善,以及他对莎士比亚的影响。本·琼生称之为“马洛有力的诗句”。尽管马洛和莎士比亚在风格和气质上有着深刻的不同,但他们显然相互钦佩,相互影响。
至于他作为一个男人的名声,谣传他是一个无神论者、一个鸡奸者和一个娈童者。然而,这些术语都没有今天的联系。任何持有非传统宗教观点的人都被认为是无神论者,不管他是否相信上帝。虽然我们所知道的同性恋的概念并不存在,但娈童是伊丽莎白时代对同性恋的称呼。宗教学说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潜意识的概念直到19世纪弗洛伊德才发展出来。这是一种奇怪的,反常的,似乎是一种公开的性行为。一位评论者声称,在公共场合经常看到贵族们一只手挽着情妇,另一只手挽着母狗。
马洛也有陷入麻烦的倾向,在不同时期被指控谋杀、伪造和无神论。作为一名有价值的情报人员,当局不得不定期营救他
顺便说一句,他不是死于酒馆斗殴。他和同伴们在一家有执照提供食物和饮料的私人住宅度过了一天。根据验尸官的报告,他是在关于“清算”(法案)的争论中被杀的。关于他的死有各种各样的阴谋论,我都不相信。但那是另一个职位。
1、原话为:Those whom God wishes to destroy, he first makes mad。
2、这句话是古希腊历史学家Herodotus(希罗多德)说的,其原本的见解是:神要使一个人遭难,总是让他忘乎所以。古希腊的悲剧家们都受到了希罗多德的影响,并对此作出了充足的演绎。
2、古希腊悲剧作家欧底庇德斯的名言说:“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也有人说“上帝欲其死亡,必先令其疯狂 ”出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
3、“天欲其亡 必令其狂”出自。
参考资料:
1、希罗多德(希腊语:ΗΡΟΔΟΤΟΣ),公元前5世纪(约前480年─前425年)的古希腊作家、历史学家,他把旅行中的所闻所见,以及第一波斯帝国的历史记录下来,著成《历史》(?στορ?αι)一书,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散文作品,希罗多德也因此被尊称为“历史之父”。
2、希罗多德个人作品:
《希腊波斯战争史》
这部著作最初发表于公元前
430年前后,原先并不分卷。后来亚力山大城的校注家们把它分成9卷,每卷都有一个明显的主题,并且分别以希腊神话中的9位缪司(即分管各门艺术的女神)的名字作为各卷的标题。
参考资料: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